English Version
20243
本期话题
专题:“人类增强”的哲学反思

编者按:

       当前“生命科技”已经完成了从疾病治疗到机能增强的能效性逾越,从动物克隆到人类基因编辑的对象性转变,从个体生命到整体生命的范围性延展,从后天改善到靶点防治的时间性跳度等巨大技术变革。可以说,基于“NBIC汇聚技术”产生的新兴“生命科技”,在物理(身体)增强、认知增强、情感增强、道德增强等“人类增强”方面得到根本性提升,让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走上了深度“技术化”之路,这虽然带来了积极性的一面,也产生了诸多不可预测甚至不可控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进行严肃地反思。本专题的5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人类增强的某一具体领域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易显飞、李文琦的文章以“技术-人文”作为理论框架,对物理增强领域中的现代整形技术进行了剖析,认为现代整形技术已经实现“1.0-3.0”的迭代转向。陈万球、廖莉的文章聚焦“道德增强”与人格同一性问题,指出道德增强可能改变个体的人格特征,引发“我是谁”人格同一性危机。冯烨的文章将人类增强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以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为主要视角,审视了人类增强对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社会尊严产生的双刃效应。余天放的文章以人类增强体系中的“认知增强”作为研究对象,说明认知增强与延展心灵论题的联系,进而指出认知现象性对延展心灵版本的认知增强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最后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extended self thesis,EST)下得到解释。岳兵兵的文章从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视角,剖析了超人类主义的未来愿景,并指出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主流哲学思想和文化实践的框架。

                                                                                                                                                       (专题策划:易显飞)


本期目录
  • 绿蓝悖论:证据效力消失的界限?

    摘 要:诺顿近年来系统地发展了一种新确证理论,反对将归纳推理形式化,并且认为诸如简单性这样的理论评价标准也不是普遍有效的;相反,一切归纳推理都是局部性的,并且归纳推理只能通过局部有效的事实性证据得到辩护。以实质归纳理论为基础,诺顿给出了两个解决绿蓝悖论的方案。在他的第一个解决方案中,他认为可以从经验证据的角度打破绿蓝悖论的困境;但是在他的第二个方案中,他认为在想象的时空膨胀情况下,没有任何经验证据能够对相互矛盾的假说进行区分。绿蓝悖论成为经验证据效力消失的边界。但是,在诺顿的实质归纳理论中,实际上也需要预设某种普遍性的条件。

    关键词:绿蓝悖论 证据 实质归纳理论 自然种类


    作者: 梁贤华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 50-57
  • 论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的因果性

    摘 要:本文指出,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并没有推翻量子力学中的因果关系,它只是推翻了光子自通过第一个分光镜以后,就必须选择一条路径的假设。这是由于分光镜无法对光子所走的路径进行区分,所以当光子通过分光镜时,分光镜的量子态会和光子的叠加态整体形成直积态(分光镜是个幺正算符)。单个光子在通过第一个分光镜后,光子会处于“走上路”和“走右路”的本征态之叠加态中;分光镜并没有对光子进行“测量”,从而导致光子的波函数“塌缩”,使光子要在“走上路”或“走右路”两者中二选一(分光镜并不会导致光子的波函数退相干)。因此,不论后来实验者是否在终点放置第二个分光镜,光子的波函数都是处于两条路径的叠加态,所以,后来的观测操作不会反过来影响过去光子的行为。

    关键词: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量子力学 因果性


    作者: 张君睿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 58-63
  • 预测加工与证言不公

    摘 要:本文全面讨论动物感知的预测加工模型(简称PP模型)与社会知识论中关于证言不公问题之间的关系,详尽证明前者对后者做出的认知基础性贡献。文章首先说明证言不公是一种常见而又被忽略的社会现象,然后厘清弗里克所提出的证言不公问题的背景、根源(偏见)、解决进路(证言敏感性)及其困难,接下来介绍PP理论,然后论证PP是如何解释偏见与证言感知的,初步解答了如此解释下解决证言不公所面临的困难。

    关键词:证言不公 预测加工 偏见 刻板印象 证言敏感性


    作者: 张泽华   刘闯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 64-72
  • 数学能否在科学解释中扮演解释角色?

    摘 要:在科学解释中,一旦数学完全被用于表征物理世界,它便不能同时扮演解释角色,因为扮演解释角色的将是它表征的物理事实。这种排斥关系挑战了数学扮演解释角色的可能性,因为哲学家指出,在很多数学在其中被认为发挥了解释作用的科学解释中,数学扮演的完全是表征角色,因此不可能同时发挥解释作用。本文对数学的解释角色进行了辩护,指出至少在北美蝉案例中,数学并未完全被用于表征,扮演表征角色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数学,另一部分则没有表征物理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是可能扮演解释角色的。更进一步,按照有关数学解释的反事实解释理论,本文认为没有起到表征作用的那一部分数学极可能发挥了解释作用。

    关键词:数学解释 科学解释 表征 解释 北美蝉案例


    作者: 张鑫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 73-79
  • 罗吉尔·培根自然哲学中的质料多元论

    摘 要:“质形论”主张所有的物体都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该理论是前现代欧洲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和争议的理论之一。它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方面要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质料和形式的本体论地位,以及自然物体(元素和混合物)的本体论构成。围绕上述争论,中世纪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坚持实体形式多元论立场,通过主张每一种实体形式都需要与适合它的特定形而上学质料相结合,表述了一个更为多元的形而上学质料理论。这一微妙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确立了一种新的作为自然变迁物理基底的“自然质料”概念,为研究自然变化开启了全新视野。

    关键词:自然哲学 本体论 罗吉尔·培根 质料 质形论


    作者: 濮若一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 80-8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