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语言模型的问世,人们对人工智能前景的讨论更加热烈。这其中不仅涉及对强人工智能能否实现等哲学基础问题的探讨,也涉及要采取何种策略来积极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讨论。本专题包括三篇文章,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ChatGPT所引发的哲学挑战。第一篇陈晓平与王亚南的“从系统功利主义的观点重审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围绕“ChatGPT以及比它更强的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构成威胁”这一紧迫问题展开了细致探讨,把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拓展到了人工智能领域,提出并辩护了人工智能时代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二篇江怡与董化文的“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双向互动”,以人类智能的四个显著特性为起点,论述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何以无法完全比拟人类智能。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核心,指出类脑构建代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三篇王晓阳与马迅的“从单智慧体社会到多智慧体社会”,首先剖析了限制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其次论证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何以不可能,再次借助多重实现论题与功能主义理论,为具有意识特征的超级人工智能的可能出现做出了辩护,最后借助演化论和博弈论的有关理论资源,论证了何以可能实现“多智慧体互生共存型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未来。
摘 要:ChatGPT以及比它更强的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构成威胁?这一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相应地,有关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争论更加凸显和更为激烈。根据系统本体论和系统功利主义,任何物种作为自然(宇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都是以它自身的稳定存在性为目的的,并以此对自然(宇宙)母系统的稳定存在性做出贡献,这便决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普遍有效的。在此竞争关系中,各个物种都处于“物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人类中心主义便是应有之义。为了避免人工智能以新物种的资格加入生存竞争而对人类造成威胁,我们应当为人工智能的研发划出一条红线。
关键词:系统功利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ChatGPT 人工智能 物竞天择
摘 要: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类脑
摘 要:本文首先剖析了限制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然后论证了这些问题并非原则上无解,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能构成实质性的阻碍。其次,基于“人机区分难题”论证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原则上何以不可能,同时借助意识的功能主义理论与多重实现论题,论证了人工智能具有意识特征的理论前提。最后,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可能发展情形和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区分了两种可能发展情形——“单智慧体社会”与“多智慧体社会”,并且,借助演化论和博弈论的有关理论资源,论证了实现一种人类与人工智能“多智慧体互生共存型的和谐社会”何以可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 ChatGPT 人机区分难题 多智慧体社会 人工智能哲学
以4E为代表的新一代认知科学,尽管它们在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上结成同盟,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往往被忽略。这种张力典型地表现在身体的作用上,由此展开了在“身体中心主义”和“延展功能主义”之间的争论。而实用主义的理论资源,特别是杜威的“情境”和“有机体-环境”概念则为上述争论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的解决方案,即发展出一种“生成的功能主义延展”。
关键词:具身认知 延展认知 生成认知 实用主义
摘 要:临界识别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态韧性研究的前沿难题之一。该难题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演化特征、社会-生态韧性的整体性以及真实性表征的双重困难。基于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边界假设的临界识别传统路径包括阈值或断裂点法等表征方法,所面临的表征困境在于无法应对具有建构性特征的人类活动系统的挑战。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在于条件依赖的介入路径,尤其是依赖局域性整体条件的非操控型介入对于临界识别问题具有新启示,并且探究条件约束下重构场景识别的关键概念工具。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 韧性 介入 条件依赖 临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