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7
本期话题
认知非正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知识理想在当代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研究中都没能得到重视,弗里克(Miranda Fricker)在其《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知的伦理》(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一书中探索了一种认识论与伦理学相融合的路径,系统考察了人类认知实践中的非正义问题,提出了证词非正义(Testimonial Injustice)和解释非正义(Hermeneutical Injustice):前者是指身份偏见导致听者对说者的可信度降低,后者是指社会集体解释资源的系统性缺乏使得一些人在解释其社会经历时处于不利境地。《认知非正义》自2007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了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谷歌学术被引已达8000多次,引发了哲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引述。

本专题源自2021年10月16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认知非正义”专题研讨会,集中探讨了与认知非正义紧密相关的概念和实践议题,由4篇论文构成。第一篇是弗里克专门为本专题写作的“Institutionalized Testimonial Injust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fession Myth”,文章回顾了《认知非正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渊源,进一步在群体认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论证了一个“制度化证词非正义”的概念。第二篇是白惠仁和高宇航的“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文章梳理了学界近十年来受弗里克启发所提出的诸多认知非正义概念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归置这些概念的框架。第三篇是潘磊的“物化与排他——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文章结合当代社会正义理论考察了两种关于证言非正义的解读模式:“物化式”解读和“排他式”解读。第四篇是孔成思的“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文章论证了不受道德谴责的证言非正义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何以可能。希望通过本专题的编发进一步引起学界和公众对人类知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非正义现象的关切。


本期目录
  • 国际实验哲学研究(2001-2021)动态可视化分析

    本文以2001-2021年SSCI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实验哲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从发文量、高被引文献、高被引作者与期刊、研究前沿及热点等方面对国际实验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发现: (1)实验哲学发文量和高被引作者主要集中在英美国家,但也有愈来愈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实验哲学研究的国际发表与合作之中;(2)前沿课题与研究热点高度一致,主要包括直觉、意识问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意向行为、知识与信念等;(3)实验哲学的方法论日趋多样化,研究范围愈加广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验哲学研究提供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实验哲学  可视化分析  直觉  研究热点

    作者: 周祥   韩娜娜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48-57
  • 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及其对传统科学的超越

    摘 要:近些年来,在生态学界和哲学界存在关于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以劳顿为代表的生态学家指出自然律是普遍为真的,群落生态学中并无普遍规律,只有偶适概括。对此,以图尔钦、科里万和金斯堡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家予以反驳,强调生态学存在规律,生态学中种群的指数增长规律、逻辑斯蒂增长规律等和物理学惯性规律在逻辑上存在着天然的相似性。由于生态学对象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尺度依赖性,生态学规律并非普适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实践特征。生态学既不会、也不可能成为物理学那样的学科,这种差异性本身彰显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复杂性学科的“自主性”,在界定规律时或许需要超越传统科学的概念框架。
    关键词:生态学  规律  有无之辩  物理学  历史性

    作者: 江学如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58-64
  •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和历史大图景

    本文运用《科学史指南》一书中的四个分析范畴来描绘19世纪英国科学的大图景。角色、地方、传播实践和物质材料是目前驱动科学史领域发展的最重要的分析范畴。本文首先回顾1973年新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罗伯特·杨提出的19世纪英国科学的大图景,讨论四十多年来的科学史工作对该研究路径的挑战、突破和补充。随后,本文将围绕这四个分析范畴整合19世纪英国科学史研究的新进展。19世纪中叶自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被科学人所替代,笔者将讨论科学角色发生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和意义。接着,笔者考察了科学场所的演变,特别是实验室如何成为发现知识的特权空间。对科学传播中的转变,笔者将着重探讨传播革命带来的廉价科学图书的爆发式增长和新期刊的大量出版。最终,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综合的19世纪英国科学的历史大图景。
    关键词:科学认同  科学传播  科学空间  科学自然主义  科学职业化和科学普及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65-78
  • 达尔文的表情研究抛弃了自然选择? ——基于他的假说演绎方法论的分析

    流行观点认为达尔文的方法论是假说演绎的,而不是他自己声称的培根式归纳法。但这种认识局限于理解他的生物学著作,尤其是《物种起源》(1859)。本文尝试将其延伸至达尔文的心理学研究《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该书提出了表情三原则。首先,总结以往学术界的历史方法:仅凭自然选择假说的提出早于相关论据的陈述,就将《物种起源》划为假说演绎。这种方法在考察表情研究时失效,因为达尔文在收集数据后才得出了表情三原则,而且它们不可证伪,因此不能作为假说。其次,根据达尔文对培根传统的名义遵循,在该书的最后一段发现了真正的假说。最后,联系自然选择与表情第一原则,破除达尔文心理学研究只使用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误解。
    关键词:假说演绎模型  达尔文  表情  自然选择  本能

    作者: 刘红晋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79-85
  • 经济学视角下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印本的市场需求量高于其生产量的临界值对印刷术的运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印本的生产量临界值介于400-500本之间。南北朝时期,单一书籍的市场购买力有限,印本的销量难以超过印本生产量临界值,印本成本高于抄本成本,因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缺乏经济动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和佛教的兴盛,大众对科举文书和密教经咒的市场需求量上升;同时,图文并茂文书的流行,需要抄写文字和临摹图画,增加了文书抄本的制作成本和时间,从而降低了印本的生产量临界值,即降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门槛;文书市场的兴起和成本的提高,为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创造了“生态位”。
    关键词:雕版印刷术  成本分析  印本  抄本

    作者: 谷舟   杨益民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7期
    页码: 86-9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