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6
本期话题
算法设计的伦理反思

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算法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逻辑或核心驱动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算法在实践应用中也被揭示出可能出现侵犯公众隐私、信息控制、算法偏见、歧视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等负面问题。有鉴于此,如何确保算法“向善”而不违背人类社会基本的伦理价值或道德原则,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算法会产生怎样的伦理后果,一方面受到算法应用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能源于算法自身的设计特征。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研究开始主张内嵌伦理或道德的算法设计,这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发布的人工智能治理规范中的重要构成。然而,“伦理算法”或“道德算法”的构想固然吸引人,其能否实现则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人类伦理道德原则本身的内在张力,由此凸显出对算法设计的伦理问题进行审慎反思的重要性。

本专题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第一篇闫瑞峰的论文对算法设计所涉及的功利论、契约论、义务论与德性论四种伦理立场及其引发的治理争论进行了细致梳理,这为我们思考算法设计中的伦理争议提供了一个整体性框架。第二篇李大山的论文聚焦于自动驾驶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作者通过区分“一阶道德算法”与“高阶道德算法”,提出并论证了“自动驾驶无需高阶道德算法”这一命题,这对当前许多人呼吁的“道德算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应。第三篇张海柱的论文转向公共治理场景中的算法应用,作者通过对算法内在政治性的分析提出了“算法公共性”命题,并将算法公共性的实现诉诸于算法的参与式设计,从而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对算法设计伦理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篇论文角度各有侧重,观点立场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我们反思算法设计中的伦理复杂性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期目录
  • 有限算术知识的结构主义解释

    摘 要:贝纳塞拉夫指出我们在说明数学真理上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我们无法在认为数学真是关于独立于我们的抽象的数学事实的前提下,同时拥有一个关于如何认识到这些事实的合理说明。贝纳塞拉夫向传统的数学知识观点提出了挑战。通过采纳一种数学的结构主义,本文给出了一种认识论说明,表明我们可以拥有算术知识。该说明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模式识别表明我们持有的结构概念和物理世界的因果联系,第二部分则试图表明我们如何可以先验地获得关于数的结构的知识。最后,本文论证这一说明至少是一个合理的说明我们能够拥有有限算术知识的解释。
    关键词:贝纳塞拉夫问题  数学实在论  抽象对象

    作者: 张仑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6期
    页码: 45-52
  • 在原子论、元素论和经验主义之间:若弗鲁瓦的化学研究

    摘  要:艾蒂安-弗朗索瓦·若弗鲁瓦是18世纪初期的著名法国化学家,以其1718年发表的《物质间关系表》闻名于世,开启了法国的亲合力化学研究。本文发现,在若弗鲁瓦涉足亲合力化学研究之前,他一方面采纳了原子论化学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利用元素论构建了其化学物质理论并以之研究金属构成问题。在发表《物质间关系表》之后,他则将他从经验中归纳出的“物质间关系”称为“理论”,并将其用于普鲁士蓝研究。综观若弗鲁瓦的化学研究,他始终将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无意提出一套总括全局的化学形而上学或化学理论。他既不是牛顿主义者,也没有开启“化学革命”,而是一位既有学说的综合者。
    关键词:化学史  若弗鲁瓦  原子论  元素论  经验主义

    作者: 佟艺辰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6期
    页码: 53-64
  • 普纽玛/气、灵魂与经脉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与希腊化早期医学

    摘 要:伴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希腊化时期医学残篇的个案研究,我们一方面确定亚里士多德的普纽玛/气理论,影响了他同时代及之后的医生;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帮助我们澄清了误解,不再认为希腊化时期普纽玛/气不断精细化系统化的分类是出于灵魂论的“理论需要”,而是当时几位著名医生传导系统的探索反过来推动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这些医生对人体传导系统的观察,解剖实验中的材料取舍,总在某些(特别是亚氏)理论预设下进行。这一哲学与医学、观念与实践相互的交织与影响,集中体现在希腊化时期气脉的发现(普拉萨格拉斯)、神经的发现(希罗斐鲁斯)以及三重人体生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图斯)上。这段时期概念或术语含义的流动性对理解及选择合适翻译造成巨大挑战,但在不同医学文本中重构其恰当内涵,正是理解希腊化早期医学对身体观之贡献的关键。
    关键词:普纽玛/气  亚里士多德  早期希腊化医学  经脉  身体

    作者: 刘未沫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6期
    页码: 65-82
  • ANT的“互构论”世界图景及其“组合方法”

    摘 要:在借鉴“常人方法论”社会生成性等观点的基础上,在案例深描的过程中提出,ANT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技科学在简化和操控世界的过程中联结并置换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异质性行动者。基于此,ANT提供了审视科学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这一世界图景,从而启迪人们在本体论层面将身处的世界视为纷繁复杂且不断重构的“科技社会系统”。ANT“互构论”世界图景的呈现,得益于其自身中隐含的“组合方法”——推行“新规范主义、关系主义、实践生成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准则。尽管ANT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但是目前也不应推行“征服世界”这一学科帝国主义立场。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互构论”世界图景  组合方法  学科帝国主义

    作者: 刘崇俊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6期
    页码: 83-88
  • 工程科普模式论 ——基于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公众开放日”的实践

    摘 要:工程科普作为公众理解工程、参与工程,以及工程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已初步得到学界关注。工程科普不仅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树立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重大促进作用,更能够增进公众对工程内部运行状态的有效了解,从而增进公众对工程的信任,有效降低舆情风险,缓解邻避危机,提升参与效率,对稳定工程与秩序也有重要作用。工程科普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方面,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是一个典型案例,为工程科普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其品牌活动“公众开放日”已连续举办8年,通过对这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调研,总结探索出我国工程科普的一般模式,为工程企业及工程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关键词: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  公众开放日  工程科普

    作者: 陈夕朦   郑念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6期
    页码: 88-8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