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15
本期话题
2021年05期 专题:森林、生态和资源的张力、转换与流动

       森林是地球表面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世界各个地区联系与互动的加强,使得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人类对森林的认知发生多次转向。人们通过日常林业实践、跨区域树木引种、远距离林产品贸易等方式重新诠释了森林的功能,传播了不同的林业技术,改变了林产品的地理分布。近年来,林业史和环境史等相关领域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和跨区域的研究特点。本期专题的三篇文章阐述中国与日本、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地区在森林认知、林业技术和林产品贸易方面的历史联系,从而展现不同案例中森林、生态和资源之间的张力、转换与流动。

     “东亚视域下森林生态功能认知的近代化”一文重点讨论学术语境下中日对森林生态功能的认知异同,主要从植树造林、林产品利用等方面展开对比;“民国时期橡胶种植技术的环境限制与本土改良”一文从橡胶引种技术在中国落地实践过程中遭遇的本土环境制约入手,阐明本土知识经验和本土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在引入西方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英帝国扩张与地方资源博弈:18 世纪印度迈索尔檀香木入华贸易始末探析”一文则探讨在近代英国殖民扩张背景下印度檀香木作为重要林产品输入中国的过程,进而分析林业资源如何成为全球与地方多元互动的重要因素。编者希冀这三篇文章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和讨论全球森林、生态和资源的诸多重要议题。

                                                                                                                                     (专题策划:李莉)

本期目录
  • 东亚视域下森林生态功能认知的近代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近代学术语境下森林生态功能认知的反思,描述了伴随着19世纪中期以来东亚社会的"近代化",中国和日本对森林生态功能概念的认知、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指出原有的传统森林生态功能认知体系存在自身的先进性,并逐渐与现代学术体系相融,形成了具有东亚特色的有益探索。东亚文化和学术背景下的森林学科概念的系统化不晚于早期的西方学术体系的确立,其近代化过程与西方林学概念的形成几乎同时,并且较之于西方,更早地找到了符合自身社会环境和地理特征的融合方式,将生态保持和木材需求两方面兼顾。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消除污染等五个方面,森林生态功能改良措施的系统推行和发展东方比西方更早付诸于实践。

    作者: 郎洁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5期
    页码: 1-6
  • 民国时期橡胶种植技术的环境限制与本土改良

    摘要:民国时期,橡胶的选种、育苗、定植等技术得到初步实践。这一新物种及技术的引入成为当地生态系统失衡的新因素,加剧了生态灾害。依靠现代种植技术的进步,橡胶作为外来物种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本土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的限制,但遭遇了大风、病虫等新的环境限制,并导致当地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最终促使这些环境限制因素转化为风害、病虫害等灾害。面对这些灾害,国人开始意识到要通过建立防风林、胶园间作等方式进行本土改良及优化,以人为干预的方式创造与原产地相似的生境适应本土生态环境,修复本土生态系统,增强橡胶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共进关系。这种意识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进行本土生态修复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借鉴。 

    作者: 杜香玉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5期
    页码: 7-13
  • 英帝国扩张与地方资源博弈——18世纪印度迈索尔檀香木入华贸易始末探析

    摘要:18世纪英国主导的印度迈索尔檀香木入华,既是此前亚洲内部檀香文化传播与物质流动的产物,也是近代英国殖民扩张中全球与地方资源博弈的重要案例。双方的资源争夺促使檀香木被封为迈索尔"皇家之树"。1799年,战败的迈索尔王国成为英国间接统治的土邦,英国进而控制迈索尔檀香资源。书写这段贸易故事不仅有助于呈现跨区域网络里中国、印度以及英国的商贸往来,也有助于阐明该贸易网络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生产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 

    作者: 吴羚靖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5期
    页码: 14-20
  • 理解了生命就能理解心灵吗——论自创生生成论的内在局限性

    摘要:自创生生成论从组织形式与现象学两个维度发展了生命-心灵强连续性论题,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心灵的一般理论。然而这两个维度的连续性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组织形式上,被认为是生命与认知基本组织形式的自创生一方面仍然过于复杂,作为生命的基本组织性质存在疑问;另一方面,将自创生的逻辑无限制地推广到认知系统,存在诸多不足。现象学上,约纳斯的现象学为自创生的内在目的的本体论地位所提供的保证来自于类比推理,这使之面临两难困境。从根本上来说,自创生生成论这些局限性来自于关于心与认知的生物启始进路与约纳斯现象学隐含的人类启始进路之间的冲突。

    作者: 周理乾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5期
    页码: 21-29
  • 范·弗拉森科学表征观的语用等价策略

    摘要:抽象结构如何表征具体目标对象,是当今科学表征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范·弗拉森把该问题表述为理论模型如何与现象相联系,并引入数据模型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提出理论模型由于与数据模型结构同构而表征了现象。但范·弗拉森否认结构的实在性,反对现象本身存在结构,从而导致数据模型与现象之间无法同构,产生"实在性丢失"问题。对此范·弗拉森采取"语用等价"策略,即对表征者来说,数据模型与现象在语用上是一致的,数据模型由于测量实践而表征了现象,理论模型与数据模型同构就相当于与现象同构。本文通过分析语用等价策略的源起动机、论证过程、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推进方向,阐明语用等价策略是衔接语义观和语用观,消解实在性丢失问题的临时策略,它引导着科学表征问题的探讨转向对测量实践的关注考察。 

    作者: 孙玉涵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5期
    页码: 30-3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