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10
本期话题
2019年10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向度反思”专题

人工智能在国内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讨论日趋深入,江怡教授从自我意识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一方面,从概念上需要厘清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解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在语言转向之后,要充分认识到语义上行策略的失败,需要语义下行来理解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区别。基于人工智能安全的考虑,苏宇教授主张将规则、法律直接在算法上予以实现,从而保证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出现不至于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刘培和池忠军教授对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存在的伦理歧视进行了探讨,并从技术、哲学与法治三个径路讨论了规避算法歧视的可能性。而张正清的文章则从人类心理和伦理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外观设计的问题,分析了机器人外观设计上的“恐怖谷”困境以及人类对道德图像认知时产生自我谬误的心理机制,并对针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拟人化外观提出设计原则。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自我意识、算法安全、算法歧视和外观设计四个方向探索了人工智能的前景。

本期目录
  •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摘 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和演化的复杂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具有非线性层级结构、具有适应性演化机制和表现出共同进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则主要表现为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等特征。社会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自己的整体有序结构;能够根据规则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甚至改变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使系统突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一种适应性的有序演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为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进路。
     
    关键词:绿色发展  社会生态系统  可持续性  复杂适应系统
     
    作者: 范冬萍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77-82
  • 神经增强的伦理矩阵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对人类大脑的不断探索,神经增强技术通过对人类中枢神经的直接干预帮助人类提升情感、认知、记忆等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提升自我的技术手段的欲求,但作为高新技术,其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蕴含风险。在这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前,对其风险及伦理问题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伦理矩阵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评估模式,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技术伦理评估专家的广泛运用。本文在介绍伦理矩阵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技术伦理评估的需要,提出了伦理矩阵的整合模式,并将重点用于分析神经增强的伦理评估,以便得出伦理考量的基本结论。
     
    关键词:神经增强  伦理矩阵  利益相关者
     
    作者: 毛新志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83-89
  • 科学家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吗?
    摘 要:科学心理学对人格特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图通过回顾科学家人格特征研究的历程,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于科学家对照非科学家的人格特性,以及创造型科学家的人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科学家群体的认知、性格等独特的个性特征展开,并探讨启示。科学家的人格具有认知特性,社交特性和动机特性。科学家受到获取成就的驱动,更认真尽责,更具主导力。科学家是独立的,性格内向,社交较少。科学家的情绪稳定,控制力强;创造型科学家更具主导力、自信、自负且不友善。创造型科学家更自主、独立、且性格内敛,思维和性格更加开放,灵活。这对于科学人才的选拔和科研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  科学家  创造型人格  个性特征  行为习惯
     
    作者: 高懿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90-95
  • 后SSK的实践与文化转向
    摘 要: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破除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认识论中心和社会规范解释原则,从实验走向实验室异质要素“去中心化”的冲撞与博弈。后SSK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要素,科学实践中的“技术”而不是科学,“行动”而不是观察,“干预”而不是表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得以凸显。后SSK研究从实验走向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之外的技术与工业领域,走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具有交叉、融汇趋势。
     
    关键词:后SSK   科学实践   实验室研究   科学的文化研究
     
    作者: 李宏伟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96-101
  • 现代中国科学观转型的双重语境
    摘 要:现代中国科学观念转型的现实过程是受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及其两者的交织与纠缠支配和引领的。社会语境经历了一个“救亡保种的革命性语境-民族崛起的政治性语境-富国强民的经济性语境”的转换过程,为科学观演进提供了社会动因。文化语境主要从“内逻辑”与“外逻辑”两条路径揭示其文化动因。正是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两者的交织与纠缠,各种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激荡与碰撞,发挥了类似发酵的效应,推动了科学观念实现转型,成就了科学的权威地位。
     
    关键词:中国  科学观转型  双重语境  社会语境  文化语境
     
    作者: 李丽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102-10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