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72
本期目录
  • 朱熹“入于圣贤之道”科学思想:以天文历法思想为例

    摘 要:宋儒朱熹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其科学思想涉及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朱熹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是在格物致知的框架内进行的,是格物致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穷形而上学之理,在于修己治人、“入于圣贤之道”。朱子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其理学的成分稍多,科学的成分略微不足。如朱熹的天文历法研究侧重于从思想上把握宇宙的演化与结构,而对当时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关注不够,对于宇宙结构理论的某些具体细节尤其是定量方面研究不足。

    关键词:天文历法 阴阳之气 格物致知 入于圣贤之道

    作者: 童恒萍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 138-143
  • 科学的地理研究:一项争议中前行的事业

    摘 要:文章将科学地理学、科学知识地理学、科学社会地理学、科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归结为“科学的地理研究”,并接受利文斯通《将科学置于地方》的主张,在地方、区域、全球空间耦合的框架内重新评估了目前存在二元论倾向的科学的空间研究和科学的地方研究两种倾向,重新将科学的地理研究框架表达为:科学的空间研究、科学的区域研究、科学的地方研究;这一框架中的三项研究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基于将“地理”视为科学发生和运动的“媒介”,科学的地理研究能够揭示出科学活动可以在地点/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获得耦合,而不必是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科学的地理研究  科学的空间研究  科学的区域研究  科学的地方研究  科学知识地理学
     
    作者: 孙俊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 152-158
  • 火器史研究的新高度 ——《世界火器史》评介
    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更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火器史》[1]是一部系统论证世界火器技术发明、演进和交流历程的专著,其作者军事科学院王兆春研究员,有着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中、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文献,广泛涉猎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化学、冶金、考古、文物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中国火药和火器发明发展的历史渊源、火器西传后的创制与革新、东西方火器交流以及火器用于战争后引发的军事与社会变革等重大问题作了论述。全书内容翔实、文图并茂、逻辑严谨、评析精辟、论点独到,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堪称火器史研究的新高度。纵览全书,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超越国界的研究题材
     
    首先,作者从分析各国火器技术发展的不同路径入手,清晰地勾勒出火器技术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传承关系。随后,作者聚焦于不同区域火器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区域内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火器技术的发展与交流为切入点,力图解析火器技术一千多年以来发展的区域走势。最后,作者以世界权力格局的转变历程为背景,通过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建立的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深度剖析火器技术的发展从区域性转向全球性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作者着力勾画1100年以来火器技术由一国独领风骚到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竞争,再到全球范围内火器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这就从空间层面为《世界火器史》建构了坚实的骨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内外结合的研究视域 
     
    作者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使用的各类火器的形制构造、制造方法、性能指标等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于火器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作出了精辟独到的点评。作者还分别介绍了在世界火器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军事家和科技专家,对于东西方推动火器技术发展的主体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而且,对于反映世界火器发展历程的史籍、兵书和专著,作者不仅对它们分别作了内容介绍,还在充分研究史料和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对于欧洲早期使用的“希腊火”和“海之火”是否就是火药,中国明代使用的“神机”枪炮是否由越南传入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考证辨析。
    对于火器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作者认为火器为政治所用,受政治制约。在火器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上,作者指出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与更新,都是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最后,对于火器技术与战争的关系,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火器技术与战争相促相长的论断。枪炮弹药是火器时代作战双方赖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摧毁敌方各种战具及军事工程的主导兵器。
     
    三、上下求索的研究诉求 
     
    世界火器史研究上承10世纪以前的冷兵器时代,下接二战后的核时代,在其中跨越千年的时域内,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这一系列的巨变无法由火器的专门史研究得以完整展现。而本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的研究诉求并没有囿于火器史这一军事技术中的单项研究,而是超越了火器的专门史研究,在历时1100余年的火器时代中上下求索,就军事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作者通过东西方军事变革的比较研究,深入展开由军事变革通往社会变革的路径分析。其次,作者从技术伦理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军事技术善恶标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回归的可能性。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指出:“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所以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什么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2]最后,作者从技术层面和政治层面出发,辩证地分析了生成战斗力的两项基本要素——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火器时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的论断。
    把握上述角度展开论述,不仅摆脱了就火器论火器的窠臼,拓展了火器史的研究领域,对整个军事史的研究也颇有裨益。
    作者: 刘轶丹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 159-160
  • 论前期维特根斯坦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维度

    摘 要:“科学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中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哲学中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体认和思考。维特根斯坦的科学观,既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真理符合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维特根斯坦强调唯我论与实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对唯我论的认肯,他的科学观又彰显出一种人文主义维度。

    关键词:前期维特根斯坦 科学观 形而上学主体 人文主义

    作者: 赵海燕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 133-137
  • 杨维:新中国的第一代工程师和包钢的创建者

    摘 要:1953年至1962年间, 杨维作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首任经理,负责包钢的筹建工作,主持、参与了包钢选址、厂区规划、集结人员、培养人才、争取外援等大量工作,带领第一批员工开始大规模建设。通过史料分析,梳理了苏联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期间,杨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在包钢创建初期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杨维 包钢 冶金史

    作者: 武月清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 144-151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