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19981
本期目录
  • 论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思想。1.物理实在观:双重实在(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2.物理学中的实在是一种纲领;3.纲领实在论余墨。 
    作者: 李醒民        
    卷期: 1998
    页码: 1-11
  • 论表达式涵义的客观性──对弗雷格涵义学说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本文试图论证:涵义是表达式的涵义,因此涵义不是独立自在的;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涵义就是恰当地使用表达式;我们可以替换表达式,且可通过替换、定义或约定改变表达式的用法,但不能改变特定用法下的表达式的涵义,表达式涵义的客观性便体现在这一事实中。
    作者: 徐明明        
    卷期: 1998
    页码: 12-15
  • 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
    传统的科学认识论一般凸现了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忽视了科学仪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复杂性,将科学仪器当作科学认识的工具和桥梁。其实,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仪器的使用是具体的、不充分的、开放的,仪器的呈像是可错的,仪器是与认识对象有着复杂关联的。这就决定了科学仪器既是科学认识的工具,又是科学认识的对象,是经过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制造出来后,在其使用过程中被深刻地认识的对象,扮演着科学认识工具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双重角色。
    作者: 肖显静        
    卷期: 1998
    页码: 16-23+11
  • 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和科学技术人类学
    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谈起,说明这种转向把科学视为人文文化诸系统之一,并采用人种志这种经验方法研究科学活动,因而进入了科学技术人类学领域,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深入研究科学技术人类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 刘珺珺        
    卷期: 1998
    页码: 24-30
  • 技术知识与创新组织
    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技术知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技术的本性,探讨了技术知识与人工制品、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突显了企业技术知识的难言性和专用性维度及其组织涵义,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思考了创新组织问题,尝试性地分析了企业内部R&D组织形成的微观机理,本文所展示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摆脱那种置技术于黑箱之中而只在技术外围打转的思维定式,有助于我们透过技术去理解企业技术创新、理解周围的人工世界。
    作者二:关士续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者: 王大洲        
    卷期: 1998
    页码: 31-3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