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征程中,这套由《自然辩证法通讯》四十年专栏论文积淀而成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典藏巨著,宛如一部贯穿古今、横跨东西的智慧长卷,以200余位科学家的生命轨迹为经纬,编织出科学精神传承的全球叙事,将人类五百年科学探索的壮丽篇章汇聚成册,我们不仅能触摸到科学家们探析自然的思维密码,更邂逅了那些以心志丈量星辰、用真心叩问真理的有趣魂灵,进而促使我们反思过往,激发起不畏艰难、探索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典藏版),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史画卷,以丰富详实的内容,展现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众多科学家的传奇人生,为读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探索之旅。
丛书共五册,分为28个专题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此外,还有专题论及科学家在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史领域的贡献,体现了科学与人文、地域与时代的互动,以科学史长河中200余位先驱为认知地标,构建起人类探索真理的动态坐标系。
数理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丛书有9个专题奉献给为现代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从欧美数学名人到经典物理大师,从量子物理巨匠到信息科学英才,书中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它既讲述了欧拉、黎曼等数学领域开拓者的辉煌成就,又展现了麦克斯韦、赫兹等经典物理学大师如何奠基现代物理大厦;既呈现了普朗克、玻尔等量子物理先驱对微观世界的大胆探索,又记录了图灵、基尔比等信息科学领域创新者对新时代的开创。这种全面的覆盖,让读者得以了解科学发展的多元脉络,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轨迹。
20世纪中期之后,生命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众多研究成果不仅致力于破译生命的奥秘,还对重塑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进程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如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通过精湛的X射线晶体学技术,获得了清晰的 DNA晶体照片,为揭示DNA双螺旋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然而,在当时的科学界,性别偏见普遍存在。她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她的贡献被其他科学家掩盖或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她在DNA发现史上的关键地位,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审视,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贡献的尊重,也让我们深刻反思科学研究中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遗传学研究中发现了转座子,这一成果打破了传统遗传学中基因固定排列的观念。但当时她的研究成果过于超前,与主流遗传学观点相悖,因此受到了科学界的冷落和质疑。多年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才认识到转座子在基因调控、生物进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麦克林托克的经历体现了非主流研究的价值可能会滞后显现,也凸显了科学需要具备宽容性,能够接纳不同的研究观点和成果,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观念,将伦理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一观念不仅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理论突破,更推动了环保主义从单纯的科学研究向广泛的社会运动转型。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现代环保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珍·古道尔长期深入非洲丛林,对黑猩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研究。珍·古道尔的实践表明,适度的情感介入可以带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更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争议促使科学界重新思考田野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客观性的定义,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技术与工程是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传记作者描述了特斯拉的交流电技术标准背后的资本与理想冲突,冯·布劳恩的对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贡献及其道德纠葛,图灵机的可计算性理论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早期预示以及基尔比的集成电路如何重构全球经济与生活方式。传记描绘技术创新与工程创新的图谱,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深层悖论:当人类理性突破技术奇点时,道德判断的坐标系却出现严重相对论效应。或许审视科技史的真正价值,在于借过往的创新案例冶炼出更强大的认知框架,让未来站在我们肩上的新技术,既有金属的锋芒,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尤为珍贵的是对中国科学共同体的深度书写。丛书以较大的篇幅(6个专题)生动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科学事业从萌芽到崛起的艰辛历程。“西来东往无尽期”专题展示了西学东渐带来的跨文明对话。在民族危亡之际,蔡元培、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意识到科学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倡导科学精神,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梁启超以笔为剑,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激发了民众对科学的向往。虞和钦、任鸿隽等积极投身科学普及与实践,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开启了科学中国化的征程。他们的努力如同点点星火,为中国科学事业的燎原之势埋下了种子。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等科学家在核能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核能事业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丛书彰显了科学家推动中国科学学科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在数学领域,陈建功率先在国内开展现代数学研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陈省身的微分几何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吴文俊实现了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的重大跨越,开拓了数学研究新方向。在遗传学领域,谈家桢为中国现代遗传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神经生理学领域,张香桐严谨求实的研究为该学科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鲍文奎百折不挠,致力于培育优良品种,推动农业发展。这些科学家们在各自学科的开创性工作,让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中国科学家身上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为国家富强无私奉献,勇于挑战科学难题,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科技从落后走向先进。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懈奋斗,也让我们坚信,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必将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丛书还特意设置“科学人文领路人”“科学殿堂有巾帼”“北美科学家传”“著名中外科学史家”“亚洲科学先驱”专卷,别具匠心地突显了科学发展进程中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女性学者的突破性贡献、跨地域知识流动等重要维度,体现了当代科学史研究对科学知识生产“社会语境”的重视。编者通过聚焦科研共同体中常被遮蔽的边缘叙事,揭示出科学技术演进实质是对不同文化智能的系统性整合,彰显了科学研究始终如一的多元开放品格。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典藏版)为读者提供了认知近现代科学演进的多彩画卷。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有助于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科学家的贡献所在。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书中丰富的细节和原始资料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它还能激发广大青少年,点燃他们心中的科学梦想,激励他们投身科学事业。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典藏版)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宏大叙事和科学家们的精彩人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科学世界,在科学文化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书中展现的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更是对社会有着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鼓励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