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56
本期话题
专题:军械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创新

编者按:

军事科技是整个科技事业中一个特殊领域,其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军事科技在任何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往往能得到更多发展资源,所以发展速度比较快,一般科技如果能够与军事技术发生联系,也会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二,因为保密的原因,军事科技的交流往往比较困难并且阻碍相对较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军械技术的引进、扩散会变得迅速,并且经常还会引发本土化的创新产生。

本次专题所选择的三篇军械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章,属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案例,刘宗灵、文博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研究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如何研发手榴弹的情况;杨志国、段耀勇的“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个传奇:莫辛·纳甘步枪”,研究了19世纪末俄国如何集成不同国家的技术而研发名牌步枪的案例;最后一篇是刘鸿亮、杨韬所写“晚清京师神机营配置的两门宁局仿造的克虏伯架退式行营炮探析”,对晚清时期引进的德国火炮技术进行了刨析。

(专题策划:王大明)


本期目录
  • 情绪能否具有认识辩护作用?

    摘 要:布雷迪反对情绪的辩护论题,主张情绪体验不能像知觉体验一样,为有关信念提供认识上的辩护。因为他认为,情绪体验作为辩护理由存在充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动机问题与虚假来源问题。然而,布雷迪的主张是有问题的。利用认识的语境主义以及评价性信念与描述性信念的区别,可以逐一回应他的主张。首先,在辩护要求相当的情境下,情绪体验与知觉体验都能提供充分的辩护。其次,在某些情况下,知觉体验同样具有认识上的缺陷,需要接受合理性评价。再次,情绪作为探寻新理由的动机,恰恰说明它能提供初步的辩护。最后,描述性事实与动机评价缺乏直接的联系,并不能作为情绪信念的真正辩护来源。


    关键词:情绪的辩护论题 认识的语境主义 评价性信念与描述性信念


    作者: 关迪   范星辰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42-49
  • 弥合鸿沟:意识难问题的“情绪中间态”解释

    摘 要:意识难问题的解释目标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解释物理过程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具有现象特征的经验;二是解释现象意识本身的本质。为了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可在物理过程和主观体验之间引入一个中间态,这个中间态与物理过程构成解释关系、与主观体验构成解释和表征关系。由于情绪本质上是生物体的一种状态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生物体的行动倾向,构成了主体体验,而同一情绪过程中不同的行动倾向差异又会指向体验的主体,进而呈现出具有自我特征的主观体验。由此,通过论证情绪作为一种中间态过程,不仅表明了难问题中物理过程到主观体验的解释限度,而且给出了从物理过程、情绪变化过程、主体体验到主观体验的解释逻辑,为理解意识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难问题 解释模式 中间态 高阶意识 情绪


    作者: 陈昊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50-58
  • 《江南水师学堂章程》对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擘划

    摘 要:1890年成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在创办之初制定了章程。学堂在前期办学过程中,出现章程不够完善、管理松懈等问题。1905年,更换了管理者,并重订章程。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江南水师学堂章程》,结合其它史料,讨论了《章程》的修订原因及其涉及的关于“学额”的争论问题,研究了《章程》管理规定及技术教育的要求,分析了《章程》的实施情况,以说明江南水师学堂技术人才培养的概貌。


    关键词: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章程》 海军技术教育


    作者: 王红杉   郭世荣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59-66
  • 森林治河:民国黄河治理思想的新面向

    摘 要:近代时期,西方科学技术进入中国,科学治河理念的出现,同时影响了水利学领域和林学领域。森林治河的思想在民国兴起并逐渐演变,最终发展到和工程治河分庭抗礼,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对治河观念的认识。而森林治河观的出现与发展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森林治河 水土保持 民国 黄河治理


    作者: 胡文亮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67-73
  • 清华大学“712任务”的历史回顾 ——“两弹一星”工程的一个侧影

    摘 要:1964年,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正式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核燃料后处理工厂研究和设计”(712项目),并在两年时间内超额完成任务,使得中国核工业后处理工艺在20世纪60年代赶上国际先进水平。712项目的完成是任务带学科、科研促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是自立自强,校、院、所、厂大力协同攻坚科技制高点的成果。文章回顾了712项目的缘起及其实施过程,并展现了其对于“两弹一星”工程和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溶剂萃取法 核燃料后处理 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 712任务 两弹一星


    作者: 刘杭   杨舰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6期
    页码: 74-80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