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罗伯特•科恩纪念座谈会召开
  • 胡志强
  • 创建于 2018-10-08
  • 326

        罗伯特·科恩(Robert S. Cohen, 1923―2017年)是国际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1985年,应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邀请,科恩第一次来华讲学访问,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为纪念科恩的贡献,2018年4月28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召开了“罗伯特·科恩纪念座谈会”,范岱年、邱仁宗、王德禄、任定成、刘晓力、雷毅、张增一、崔伟奇、孙永平、田松、胡志强、王大明等出席。吴彤递交了书面发言


        范岱年先生介绍了科恩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回顾了他与科恩一起编辑出版《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中国卷的经历。他指出,科恩是世界知名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曾担任过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主席。《科学家传记词典》中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条目,也是由他撰写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严肃认真、精练深入。例如,科恩在讲解马克思有关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断定时,谈到应注意马克思讲这句话时的时代背景,那时鸦片是一种止痛药,而没有被认为是毒品,因而这句话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宗教完全否定。

        邱仁宗先生谈到,科恩才华横溢、一生丰富多彩,被其他学者称为“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才的批评家、非凡的组织者、行政管理者、认真的宗教研究者、旅行者、不知疲倦的社会运动者、优秀的单簧管演奏者、科学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全世界公民、科学哲学世界大师”等。邱仁宗先生还谈到了科恩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包括科恩对资本市场的担心,以及科恩对苏联式社会主义失败的分析。

        王德禄结合自己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从事企业咨询的经历,谈到了科恩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认识。他特别提到,科恩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他的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硅谷现象和中关村现象。

        任定成、吴彤、孙永平、崔伟奇都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科学技术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思想传统,并回顾了科恩对这一思想传统的独特贡献。他们认为,科恩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一个重要的地方是把科学当做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孙永平还谈到科恩思想包容和广博的特点,科恩强调马克思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关联,指出这两个流派都是兼顾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同时注重对科学逻辑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崔伟奇先生提到科恩是一位左翼学者,其理论具有旗帜性,科恩对科学的社会意义这方面的相关理论应加以重视。

        刘晓力、雷毅、田松、张增一、王大明谈到了科恩与中国科技哲学界的交往和情谊。雷毅介绍了科恩把他的藏书捐献给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情况,并表示欢迎中国科技哲学界的学者和研究生到科恩图书室使用这批图书。刘晓力介绍了科恩对学术传播的贡献。科恩多次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问题,他对中国学者十分亲切友好,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品格,在学术交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田松与科恩一家有深入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他讲述了自己与科恩交往中的一些故事,展现了科恩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天真、幽默、热情、宽厚的一面。张增一介绍了自己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与科恩见面的情景。那时,科恩只能坐在轮椅上了,当他由工作人员推到会场时,他坚持从轮椅上下来,走到自己的座位上,用这样的举动表达对与会者的尊重,对学术的尊重。

罗伯特·科恩出生于1923年,1939年进入卫斯理大学学习物理,1943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57年进入波士顿大学,曾一度担任物理系主任。1959开始,一直在波士顿大学哲学系任教。波士顿时间2017年6月19日凌晨在家中去世。

 

(胡志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