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生态学哲学:从科学到社会 ——第二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综述
  • 后台管理员
  • 创建于 2018-10-15
  • 537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与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学中的哲学问题”,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丰富多样且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


 

此次会议的具体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学的研究主题

        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分析了生态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对生态学实验所施加的原则性限制,以及这一限制所导致的生态学实验与传统的科学实验之间的差异,由此阐发了一种生态学实验应该顺应、发现自然而非规训、建构自然的实在论观点。河南大学郑慧子教授则以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为基础说明了传统的对于生态学学科性质的哲学评价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生态学的“科学危机”,并倡导要对生态学的研究主题给出一种详细而审慎的考察从而从理论上消弭这一“科学危机”。华南师范大学葛永林教授指出,当前生态学所面临的问题源自于其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缺失,哲学维度的整体子在量的方面的可变化、整体与部分的本质关系恒定的特征为弥补这些缺失提供了新的启迪。山西大学赵斌副教授从生物体中心主义视角对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种有别于复制子生物学的适应性说明,并指出生存环境不能仅仅被理解为生物体外环境的独立特征,而应由生物体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共同构成。

2. 生态学的概念问题

        山西大学博士生张亚玲分析了生态学中的种群范畴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并给出了一种实在论的、还原论的、进化的种群范畴解释。山西大学博士生张建鑫以尺度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学现象的时空性质,同时从形式和实存两个方面对生态学的尺度化问题做出了说明,并指出如何构建统一的时空存在论仍然是有待探索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张菁如试图通过追溯博物学历史地位的变迁来说明博物学如何与生态学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塑造了生态学当今的面貌。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茹晨回顾了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国内外研究者所提出的关于生态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做出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

3. 生态学的规律问题

        郑州大学讲师王翠平分析了“生态学解释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所引发的争论,指出生态学研究所采取的机制解释的策略所存在的局限性是与生态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性质相关联的。河南大学讲师李胜辉对生态学有无定律之争中大多数学者所采取的“规范进路”提出了批评,指出了“规范进路”所设定的无例外性、能够准确预言等定律应该满足的必要条件所存在的问题,为生态学中存在定律这一观点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辩护。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张正华以对生态学是否存在规律这一争论的源起以及生态学规律形式的演变的考察为基础,从哲学层面上对这一争论所涉及的基本议题做出了说明,并指出将历史视角、实践视角和哲学视角结合在一起才是解决这一争论的有效途径。

4. 生态学的理论问题

        内蒙古大学李笑春教授以库恩(Thomas Kuhn)的范式概念为基础,分析了生态学范式的变迁,同时结合生态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尝试把生态学中存在的多种范式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之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叶立国副教授全面分析了系统生态学理论演化的三条逻辑进路,并指出这三条演化路径从形而上学即“绝对预设”意义上决定着系统生态学知识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董心博士同样以库恩的范式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生态学范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尝试为生态学范式问题的研究搭建一种理论框架。山西大学博士生王雯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了克莱门茨(Frederic Clements)“有机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发展和变迁,指出了群落演替理论从“有机论”到“个体论”的转变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刘龙飞对生态学理论解释中覆盖律模型解释、因果解释、统合解释、语境解释等不同类型的解释及其问题做出了详细说明,并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学理论解释问题在生态学哲学相关问题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江学如基于对生态学独特的学科性质的说明,分析了作为生态学模型的评价依据的简单性原则,并指出在生态学中要从普遍性、真实性和精确性三个方面综合性地运用这一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张保伟副教授指出,虽然把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不能解决社会科学的所有问题,但是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生倪峻伟分析了当代系统生态学家乌兰诺维兹(Robert Ulanowicz)的用于量化生态系统属性的“上升性”理论创立的背景、内容、哲学意蕴和学术影响,并认为其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5. 其他与生态学相关的议题 

        内蒙古大学包庆德教授以现代化理论和生产力理论为例对表征工业文明特征的传统理论观点进行了反思,并指出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次生态革命,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等。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教授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内涵,认为这一理念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拨和超越。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佩特克夫(Stefan Petkov)以生态学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模型为例佐证了一种关于科学理解的实用主义说明。河南师范大学王海琴副教授以生态学概念为基础,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前科学的生态学以及科学的生态学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河南大学讲师韩辰锴梳理了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生态主义的核心主张,提醒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态主义的某些主张是否包含了对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误用或滥用。河南师范大学讲师田甲乐认为,知识民主使知识生产的旨趣转向社会问题,把自然和社会纳入知识生产过程,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刘金鹏副教授指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多重含义,虽然其中蕴含了某些生态智慧,但却是朴素的、经验的,不宜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做过于现代的诠释。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肖显静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主题丰富、讨论全面深入,中青年学者表现积极活跃。他强调,虽然生态学哲学是一门有着光明前景的学科,但是要实现这一光明前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他呼吁与会同仁要加强学科建设,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学哲学专业的学术新人;要加强生态学哲学与生态学和科学哲学的联合,从这些学科中汲取营养以拓宽、加深生态学哲学研究。

 

(李胜辉、韩辰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