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继承吴文俊数学史遗产,推进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 ——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后台管理员
  • 创建于 2019-06-12
  • 1185

2019年5月9日-10日,“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主持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致欢迎辞,嘉宾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吴文俊院士家属代表吴天骄先生向大会致辞。在开幕式上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数学中心”揭牌仪式,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白安雅(Andrea Breard)教授向“吴文俊数学中心”捐赠吴文俊博士论文。开幕式之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邦河院士、高小山研究员、李文林研究员分别以“吴文俊对拓扑学的伟大贡献”“吴文俊与数学机械化”“丝路精神,光耀千秋—论吴文俊院士的数学史遗产”为题做了大会报告。

 

        纪念大会同时举行数学科学和数学史两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会。数学史分会场的组织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数学史专场聚焦五个主题:(一)吴文俊与中国古代数学;(二)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及其应用;(三)吴文俊的数学史业绩及“丝路精神”的意义;(四)缅怀、纪念吴文俊先生;(五)数学史专题研究。

 

        吴文俊与中国古代数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瑟夫·道本(Joseph W. Dauben)教授的“吴文俊与中国古代数学”报告,以吴文俊的著名论文《出入相补原理》为切入点,从不同数学史家阐释古算经典文献的论著中选取若干例证,进而证明吴文俊的工作对于纠正古代数学史研究中存在的“年代误植”(anachronistic mistake)具有重要意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七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林力娜(Karine Chemla)教授的“吴文俊在198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演讲及其对秦九韶‘中国剩余定理’解法的理解”报告,通过考察秦九韶“布算”的特点,阐明在宋元数学中“数论”和“代数”并非完全独立,从而促使我们重新讨论“天元”的意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延斯·霍伊鲁普(Jens Høyrup)教授“关于优先、错误和正确:高德纳、‘高德纳’、吴文俊,以及算法”的报告,将高德纳的说法与中国古代数学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正是高德纳狭隘地对待了中国古代数学,从而凸显吴文俊所提出的数学机械化的观点要比高德纳的计算机文化好得多。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邓可卉教授“吴文俊眼中的中国古代数学”的报告,举例论述了吴文俊的“古证复原”“两大思想主流”“中国数学的构造性、机械化”的观点。

 

        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及其应用。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胡吉瑞(Jiri Hudecek)教授在“吴文俊对集成电路布线的研究及其在形成他的‘数学机械化’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指出,吴先生对集成电路布线的研究展示了“数学机械化”思想的许多关键因素。特别是从吴文俊《可剖形在欧式空间中的实现问题》(1973,1978)中可以看出吴文俊对机械化数学与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相互融合的愿景。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白安雅(Andrea Breard)教授的“在巴黎握手告别吴文俊”的报告,通过解读原始档案资料,揭示了吴文俊与法国数学界的密切关系。希腊西马其顿大学哥斯达斯·尼哥兰多纳基斯(Kostas Nikolantonakis)教授“数学史中几何问题的机械化解法:阿基米德和吴文俊”的报告,通过列举阿基米德作品中关于力学方法的使用,与吴文俊用机械化方法证明几何定理进行了类比。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的“中国传统数学的算法化、机械化与构造性的若干侧面”报告,对古算的多种算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如何构造算法、在构造具体算法时关心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确认算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等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史业绩及“丝路精神”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邹大海研究员“吴文俊的‘古证复原’与钱宝琮的‘历史主义’”的报告,主要以钱宝琮先生关于“必须树立历史主义观点”的思想和实践为参照,指出其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进而阐明“吴原则”产生的思想环境、“吴原则”的突破和独特意义,并从操作层面对科学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徐泽林教授的“和算成就对吴文俊中算史观的诠释”的报告从汉字文化圈整体视域审视吴文俊的学术观点,论述日本和算在代数学、代数化几何和微积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与中算(特别是宋元数学)的关系,并通过和算中一些程序性较强的“术”来进一步说明东方数学的构造性与算法化,认为在宋元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算,充分、有力地诠释了吴文俊对中算的认识。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的“吴文俊‘丝路精神’及其对中外数学交流的意义”报告,以东西方数学交流的研究历史为切入视角,重点阐述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的创立与影响,指出吴文俊“丝路精神”理论精髓在于“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实践途径是“原典分析与语言学习”,同时指出了在丝路基金支持下所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不同文明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互鉴”是推进东西方数学文化的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欧七斤研究员的“步入数学王国:吴文俊在交通大学(1936-1940)”报告,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珍藏的吴文俊学业档案文献、吴文俊口述史料,结合交大校史、吴文俊传记等著述资料,梳理青年吴文俊在交大四年的读书经历和求学所得,评析了交大对他开启数学人生的重要影响。

 

        缅怀、纪念吴文俊先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书春研究员的“无尽的怀念:教诲与鞭策”主要回顾了吴先生对翻译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的关心以及对包括《中华大典·数学典》的编纂等中国数学史研究事业的支持和鼓励。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的“缅怀吴文俊先生的谆谆教诲”,追忆了前后40年间所受到的吴先生的教诲、吴先生和严敦杰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等往事,进一步探讨吴文俊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到见解及对数学机械化思想形成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李仲来教授的“从白尚恕与吴文俊教授的合作谈起”主要讲述吴先生和白先生合作的几件事,如:吴文俊主编《中国数学史研究丛书》和《中国数学史大系》,支持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建立博士点、支持白尚恕主持申请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白尚恕组织的两次国际会议等来追溯两位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钱宝琮先生后人钱永红先生的“吴文俊与《中国数学史》”简要回顾吴文俊和钱宝琮二位数学史大家的中国数学史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金海研究员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评奖吴文俊折桂始末”的报告,以发掘的档案资料为基础,详尽地还原了吴文俊在这次科学奖金评奖中折桂的始末经过。

 

        数学史专题研究。日本关孝和数学研究所小林龙彦(Tatsuhiko Kobayashi)教授、日本四日市大学小川束(Tsukane Ogawa)教授、韩国西江大学洪性士(Sung Sa Hong)教授、韩国数学史学会会长、高丽大学金英郁金英郁(Young Wook Kim)教授的报告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数学和日本、朝鲜数学的关系。他们报告题目依次是“和算、唐算、红毛算中的数学是什么?--来自兵法家有沢致貞认识”“日本前现代时期关孝和关于代数方程的理论”“朝鲜王朝中的西方数学”“韩国的勾股术和中国数学”。

清华大学刘钝教授、韩琦研究员和天津师范大学李兆华教授的报告分别解读了西方数学、李俨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对刘岳云《测圆海镜通释》进行补正和解读,他们的题目依次是“拉斐尔‘雅典学园’中毕达哥拉斯与欧几里得的画板”“李俨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初创时期”“《测圆海镜》通释补证与解读”。

 

        学术报告结束后由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主持座谈会,主题为“弘扬吴文俊的数学史遗产,推进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座谈会从多个方面对吴文俊先生为中国数学史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行讨论。座谈会号召,中国数学史界应该在吴先生“数学史伟大业绩”的鼓励下,在吴先生“准备战斗”精神的感召下,团结奋斗,特别是年轻一代数学史学者更应该砥砺前行,为开创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最后,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做闭幕致辞。在与会代表的掌声中,“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数学史分会”顺利落下帷幕。

 

(纪志刚、田春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