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心”的对话——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会议综述
  • 后台管理员 唐桑圆
  • 创建于 2021-02-08
  • 613

       心智及心身关系问题是现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关注的重点。心智科学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推动而兴起,融合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及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而建立的拥有一套全新概念、模型和实验方法的学科体系,试图为全方位的心智现象提供统一解释。在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心学更加注重对心的讨论,强调“工夫所至即是本体”,也就是通过工夫实现人之性情的同一、心身的统一及个体与宇宙的合一。现阶段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之间对话、互动和融合的趋势日益强劲。  

       为进一步深入地推动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的对话,2020年6月29日,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和孔令宏教授联袂发起、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会议”以“云端+现场”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有海内外10高校的13位学者从自身学科专业视角出发做了线上主题报告,有来自30余所高校的112位学者参与会议。限于篇幅,本文选取了8位学者的报告综述会议的研讨成果,参与报告的另外5位学者分别是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成岗教授、广州大学郭斯萍教授、美国新泽西罗文大学韩爱果教授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静副教授。


一、当代心智科学的前沿研究

       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纯粹意识状态与意识的本质》。李教授认为,纯粹意识(pure consciousness)就是意识的本质。纯粹意识的现象表征为随着对外物的知觉、内生的思想和欲望以及情绪感受的逐渐止息,一个人仍然保持着觉知,一种纯粹的、无内容的意识状态是存在的,这种解说似乎证伪了西方思想家广为接受的主张,即认为意识始终且必须有一个现象对象。李教授还介绍了现阶段学界对“纯粹意识”研究的概况,并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纯粹意识状态,并可从它出发来看待意识的现象学本质。他认为这一路径以及与之相关的东方意识观提示人们,东方传统,比如道家心学与现代科学进路存在彼此互惠乃至整合的可能性。

       李教授所说的纯粹意识状态与道家心学中的虚静无为状态非常接近。纯粹意识状态下的觉知是显现心智内容的场地或镜子,与心智内容相独立,而始终保持平静。道家心学中的虚静无为状态是指个体通过工夫修养达致的无欲无念的心性境界,纯粹的先天本性得以彰显。与纯粹意识状态不同的是,此时的个体可以通达万物,面对身心世事而无所不应。

       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系包爱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独一无二的大脑》。包教授介绍了基于出生前后的多因素所导致的脑的独一无二性,并提出了“我即我脑”的观点。她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基因、神经元自组织化和程序化机制决定的。人的心理活动迹象能够从脑部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网络结构的改变得到相应解释。大脑决定了人的个性、潜能和局限性。生命的形成仅仅是偶然事件,进化的过程基于随机突变与选择,两者都不具有“高尚的”目的。大脑将意义感赋予生存和进化,生命因此获得幸福;相反,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感的人群,将会有自杀的风险,伴以潜在的精神或心理紊乱。大脑的独特性为道德规则、宗教、生命的意义、自由意志、幻觉等话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心与大脑究竟谁主神明?这一问题自产生时起便争论不休。包教授的报告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明人类的自我意识更多的与大脑有关。这一观点与道家心学的主张相同。本次会议中孔令宏教授对此有更详细的讨论。

       同济大学心理学系徐献军教授的报告是《离体经验的心理学解释及其理论演进》。徐教授指出,在前科学时代,离体经验(out-of-body experience)常常被作为一种证明灵魂存在的神秘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体经验之脑与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离体经验作了解释,但仍然存在争议。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能够成功解释的主要是诱发离体经验,而对自发离体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更多地去研究自发离体经验的因果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确认离体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离体经验的研究对于深化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自发离体经验与道家心学理论中较高层次的心身境界具有一致性。徐教授的报告表明诱发离体经验具有神经生理机制的基础,这一事实为研究自发离体经验的因果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道家心学的实验验证提供了方向。


二、道家心学对心身关系的讨论

       浙江大学哲学系孔令宏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内丹对脑与意识的认识》。针对心与脑究竟谁主神明这一问题,中医与内丹有不同观点。孔教授认为内丹主张脑主神明,但兼顾心主神明,脑的神明侧重于超理性的直觉、灵感等。中医的主流主张心主神明,中医的神明主要是以视觉、听觉为基础的理性认识。中医仅仅关注脑髓,而内丹把整个头部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宫,以泥丸宫统率,两家对脑的结构认识不同,因此对神明的认识也不同。西医认为意识是脑的功能。与西医的观点相适应,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仅仅考虑人的主观认识必需符合客观,但并未探讨主观认识在哪些条件下才能符合客观。中医和内丹的观点认为意识绝对不仅仅是脑的功能,脑的功能的正常发挥除了自身外,还取决于人体其它部位的功能正常。与中医和内丹的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认识主体需要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让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作了充分的探讨,其具体表现便是心性论和与之配套的实践工夫论。总之,对意识机能的研究,需要有整体的观念,在系统科学指导下开展。

       孔教授的报告表明中医、内丹对脑与意识的认识,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资料库和有益启迪。

       山东师范大学刘新军副教授在《庄子心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工夫论》的报告中指出,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仍然是道,是对老子的“道”概念的继承和发展。老子道论更多地关切道与物的关系。庄子发展了这一点,在道与物的关系中契入“心”的概念,使心成为悟道入道的关键。庄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它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篇》) ,人只有守分安命,才能以人合天。庄子所说的天人关系实质上是心物关系,这也是庄子心学得以成立的根据。庄子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工夫论,“心斋”“坐忘”“洒心”“刳心”“撄宁”等均是修心工夫,庄子心学借其工夫达到作为其终极关切的本体境界,而工夫的意义也因其所针对的时代问题而彰显。 

       刘老师的报告表明,与现代心智科学相比,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心学理论不注重逻辑推理,也不注重讨论心智在体内的运作机制,而是从心身一体的角度出发,在心物关系的框架内直接操作修心工夫。


三、道家心学与心智科学的相互补充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具象思维与无象思维是道家修炼的思维形式》。所谓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仅是心理活动,而具象思维是心身活动。形象是个体对感知的回忆,物象则是个体对感知的直接唤醒和调用。所谓无象思维是指头脑中没有任何形象的思维状态。(笔者注:无象思维状态与李恒威教授报告的“纯粹意识”状态意义接近。)刘天君教授认为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将心理现象当作客观事物去研究,主要运用的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当面对较高层次的无象思维状态时,这种客观化的研究范式便不再适用,而更应当强调其主观化的研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可以作为具象思维与无象思维的先导。但是当个体达到心身关系的最高境界,也即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状态时,此时研究者无法用描述客观的语言来指称,不同的研究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因此,为实现个体心理现象的重复验证,一个研究者需要同时掌握现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的知识,不掌握现代心智科学的实验方法,便无法选择试验指标;没有道家心学的修炼经验,便无法完成实验设计。

       刘教授的报告深入论证了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相互补充的必要性。

       四川大学张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略论内丹学的西传及其对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他以卡尔·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的吸收与运用,分析了道家经典对西方分析心理学的影响。首先,荣格用集体无意识理解《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并视其为一种无意识的表征,宗教修行就是从有意识的状态返回到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其次,荣格把集体无意识与道家心性修养中的独特体验融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这不仅是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研究的一大飞跃。现代心智科学的研究,结合道家心学所主张的用整个生命去理解和实践超越性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对人类生命更宽广、更深刻及更高层次的理解。

       张教授论述了西方心理学家对道家经典的高度认可,并试图改变当下学界中存在的忽视道家经典理论研究的现象,他认为必须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来思考和表述这些现在还无法用科学加以精确阐释的神秘体验。

       滨州学院刘恒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道家身心关系及其现代意义》。他认为解决心身关系首先要清楚意识的本质。他对比了东西方两种经典理论,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首先,他介绍了英国哲学家麦金的概念革命,认为意识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即存在的非空间存在,在物质世界产生后,意识便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意识具有隐结构。其次,他介绍了道家的道本源论和气本论。他认为以“道”为中心的世界观落实在人的生命中,形成了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生命观。形是气的凝聚态,神是气之精微,精(形)、气、神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通过对比,刘老师认为宇宙大爆炸对应道本源论的开端,气本论中的元气对应意识的非空间存在,以道为本的心体对应具有隐结构的意识。由此,刘老师提出了心体场—脑电磁场—脑神经细胞的心体理论假设,并试图通过实验验证。

       刘老师的报告表明以实践为特点的道家气本论为探究意识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欠缺了心体与神经细胞的联系,研究者应该融合西方心智哲学的理论和实验验证方法,形成完整的意识理论。


四、总结

       最后,孔令宏教授对会议内容作了评述和总结,对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未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综上所述,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对心智的研究进路,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各有优势和短板。心智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学术界在保持鲜明学科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加强两者在方法论上的互相借鉴和理论上的融通。在“新文科”的的背景下,跨传统和跨文化的心智研究既有利于推动研究范式的更新,增强人文学科研究的韧性,也有助于化解科学沙文主义的霸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魏耀武 蔡诗灵  浙江大学哲学系)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