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数字人文视阈下历史文化、文献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 束锡红 袁敏
  • 创建于 2021-05-11
  • 938

      2020年10月24-25日,由西北大学史学部主办、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承办、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院协办的“数字人文视阈下历史文化、文献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上海图书馆、《文物》出版社、宁夏考古所、宁夏研画研究中心、宁夏西夏陵管理处等单位的8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的40余名师生也参加了会议,共同研讨数字人文与历史学、文献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热点问题。


       数字人文(Digital Hummanities),源于人文计算,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支撑下开展人文研究而形成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数字人文技术日益成熟的新时代,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研究面临突破传统意义上在密闭学术空间内的自说自话,实现在更为开放学术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此次会议是为了更好地研讨文理学科在新形势下怎样开展有效交流与合作而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曲安京院长主持,西北大学常江副校长对参会代表表示欢迎,他强调此次会议对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探讨很有意义,并希望通过专家研讨,提出国家新文科构建的新范式。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蕤教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李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罗兴波秘书长相继致辞,表示此次会议主题契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科学的方向和要求,期待数字人文理念与方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领域建立联系,在未来持续发展。最后,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倡议建立“全国高校数字人文联盟暨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筹)”,推动形成以历史学、考古学、科学史为主体的全国高校数字人文多学科融合的交流平台。


       会议围绕当今数字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交叉融合的热点问题,涉及到数字人文在考古学、秦汉简牍、天文学史、农学史、对外交流史、技术史、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等十多个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一场主题报告包含了四个精彩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上古中国对外交往的草原通道与海洋通道》的报告,指出丝绸之路以西北草原方向和东南海洋方向为主要走向,结合汉代军事史、外交史、行政史及民族关系史,广征博引,探讨“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之说的文化影响。北方民族大学杨蕤教授《西夏百年考古》的报告,将西夏考古进程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分析了不同时期西夏考古的遗憾和亮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扬宗教授《数字资源与近代西学东渐研究》的报告结合个人研究经历,认为数字时代极大拓展了个人研究和不同领域交叉融合的空间,促成西学东渐研究的逐渐繁荣,近代西学东渐与20世纪初中国科学史研究将在数字时代迎来新突破。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做了题为 《考古与数理天文》的报告。分别讨论了“三圆三方”的宇宙模型、“同心双环”的星图模型、“牟合方盖”的数学模型在唐长安城圜丘结构复原、古代规矩镜辨别、天井坑遗址结构、新疆花海子一号遗址的天文学意义、西晋墓室结构等考古发现中的应用,是对基于类型学的考古学研究方法的扩展。


       接下来的报告涉及数字人文理念与方法融入岩画研究、科学技术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具体案例及研究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教授《困境与挑战——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岩画研究》,宁夏岩画研究中心杨惠玲研究馆员《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岩画田野调查资料著录标准探讨》,北京联合大学朱利峰副教授《构建岩画遗产的数字人文生态》,西北大学束锡红教授、聂君博士后《基于数字人文方法的岩画原始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研究——以宁夏大麦地岩画为例》四个报告,探讨了数字人文与岩画研究相结合的具体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包平教授《千年物产整序与时空关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李娜讲师《数字人文视域下地方物产消长网络构建与解析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朱琐玲副教授《数字人文在我国农史研究中的初步实践与思考——以方志物产史料的智能化整理与利用为例》,围绕《方志物产》数据文本转换和智能化整理主题;陕西师范大学屈亚婷讲师的报告《黄河流域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根据黄河流域史前遗址中农业活动相关的遗存进行数据分析。他们的报告展示了数字人文在农史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


       咸阳师范大学滕艳辉副教授《〈宋史天文志〉交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张学渝副教授《数字方志在技术史研究中的应用:以火草纺织技术为例》,江汉大学谭竞男讲师《睡虎地汉简算术书概述》,西北大学胡鹏讲师《天有神明?明代异常天象和水旱灾害的关联性研究》四个报告通过对史料中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展示了他们在天文历法、数学史及技术史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西北大学三位博士研究生在会议上汇报了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开展秦汉简牍研究的新进展。报告题目为:冯慧敏《基于CRF模型的里耶秦简分词研究》,刘铭《基于里耶文本语料库的三个分词实验及其比较研究》,张鹏雷《里耶秦简时间信息的计算机提取、复原及矫正》。


       涉及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方面的报告有:上海图书馆刘炜研究员《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大学董涛副教授的报告《数字人文与公众史学教育》,银川西夏陵区文博馆员任秀芬的报告《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以西夏陵为例》,宁夏大学成文浩讲师的报告《多维度、多尺度的银川市民族居住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此次会议以数字人文为学术发展契机,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动发展的实际行动践行了201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所部门联合启动的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各学科兼容并蓄、内涵式发展的国家教育战略要求。会议体现出数字人文与历史文化、文献等学科交融发展的新趋势,形成高校新文科发展的新格局、新思维、新热点,具有前沿性。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倡议建立全国高校数字人文联盟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字人文分会(筹),得到与会高校学者们积极响应。通过会议报告和交流讨论,加深了数字人文视阈下对当今历史学、文献学等前沿学术成就的认识,使大家及时了解学术交叉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数字人文研究在各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任何的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在“真空”状态下诞生,此次学术研讨会,加强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不同方法的融合,不同观点的碰撞,使个人的学术研究演变成群体性的学术探讨,产生的火花将再次点燃专家学者的科研激情,促进科研团队及个人产生科研亮点,从而为新文科学科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束锡红  袁敏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