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综述
  • 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
  • 2011-09-19

2011年9月18日,《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编委会会议在美丽的青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编辑部工作汇报

在编委会主任范岱年的主持下,《通讯》编辑部成员向编委会作了工作汇报。胡新和主编汇报了上次编委会以来编辑部工作的总体情况。为落实编委会会议关于专栏制的决定,2011年6月,在杨怀中编委的大力支持下,杂志社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召开了“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为今年《通讯》第五期的“科学与辛亥革命”专栏组织了一批优秀稿件。在郭世荣编委的大力支持下,杂志社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参会论文20多篇,为2012年第一期的“科学社会史”专栏组织了一批优秀稿件。2011年编辑部开通了网上投稿系统,截至2011年9月,共收到来自165家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359篇论文。

胡志强副主编汇报了科学技术哲学栏目的情况。科学技术哲学栏目2011年的投稿量180篇左右,刊发27至30篇文章。针对发稿周期较长,作者投稿时较为犹豫的情况,编辑部进一步加快了稿件处理程序。他希望各位编委能够推荐优秀稿件,提升文章质量。加强外审是杂志今后的办刊趋势,请每位编委作为外审专家支持编辑部的外审工作。

编辑部主任王大明教授汇报了科学技术史栏目的工作。科学技术史栏目2011年前5期共发表25篇文章。以学科来看,数理化、天文学科学史文章9篇,生命科学和地学8篇,理论综合、社会史8篇。以年代来看,近现代科学史18篇,古代科学史7篇。以国别来看,西方科学史11篇,中国科技史8篇,中外交流6篇。人物评传栏目刊发了6篇文章,作为杂志的亮点,人物评传栏目还要继续加强。与2010年相比,科技史栏目的投稿量有所下降。为提升影响力,编辑部采取了多种措施提升办刊质量,专门聘请英文编辑有力加强了英文摘要和概要的编校质量。

肖显静教授汇报了科学技术社会学栏目的工作。科学技术社会学栏目2001年收到来稿55篇,刊登16篇。他汇报了来稿论文的作者队伍情况。在科技与经济方面,技术创新的论文刊发的较多,科技伦理、科技与宗教、科技与法律方面的文章较少,栏目将有意识增加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方面的文章。他还提到,很多来稿缺少国内外文献的综述。

孟建伟教授汇报了科学技术文化学栏目的工作。2011年科学文化学栏目刊发了17篇稿件。该栏目鼓励有独立研究和创新成果的文章。例如数学文化、数学史、心理学与文化方面都刊登了一些稿件,文化心理学的文章引用率比较高。今后设想举办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方面的专栏。

李斌编辑汇报了编辑部日常工作。2011年,编辑部贯彻编委会会议的指示,不断改进编辑加工、文字校对质量,加强与作者的沟通环节,完善编辑部的内部建设。2011年正式启用网上投稿系统,加快了稿件处理的信息化程度,有效提升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

二、编委会成员发言

编辑部成员汇报之后,与会编委讨论了编辑部的工作汇报,认为在编辑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讯》落实了编委会会议的相关决议,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组织了一批优秀稿件,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网上投稿系统的启用方便了作者投稿,收稿量有显著增加。在随后的讨论中,与会编委就杂志的改革与发展各抒己见。

清华大学的刘兵编委认为,《通讯》的栏目划分还存在比较模糊的地方,例如对作者来说,科普与科学传播、STS研究的稿件的栏目归属就存在一些模糊之处。建议《通讯》增加科普、科学传播和STS研究的文章,支持一些本土化研究的文章。《通讯》要进行约稿,约稿可以有效加强杂志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作者写出杂志想要的稿件。同时,约稿文章还可以为栏目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潜在作者投稿,每年一个栏目可以有1到2篇约稿。此外,建议《通讯》考虑设立书评栏目,国际刊物的书评比例都很大,《中国科技史杂志》曾经设置过书评栏目,由编委来组织书评。《通讯》每次可以约请一个编委,组织几篇书评,并以学术评论和学术论文的标准来来要求书评文章。

南京林业大学的王国聘编委建议编委会的召开时间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会的召开时间一致,以方便更多编委来参会。他称赞《通讯》是学术界很有影响的杂志,是很有生命力的精品学术期刊。他从学术的传播、引领和学术成果的积累三个方面谈了对《通讯》的建议:在学术的传播方面,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相比,《通讯》的发稿量比较少,更要加强宣传与传播。建议《通讯》加强与地方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合作,欢迎《通讯》与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年会合作,扩大杂志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投稿。在学术的引领方面,作为学术界的权威期刊,《通讯》应该更好地发挥引领的作用。每年编委会会议应该提出哪些是前沿性的,前瞻性的方向,然后由编辑部进行选择,从而引领学界的发展。在学术成果的积累方面,建议《通讯》出版一些专题文集,扩大杂志的影响力。王国聘编委最后表态全力支持《通讯》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编委会会议和专题研讨会。

中山大学的朱菁编委希望《通讯》要发本行业最好的文章。他建议要扩大专家盲审的比例。盲审能够帮助作者提高文章质量,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利。

武汉理工大学的杨怀中编委建议《通讯》要重视国内的引用率和转载率,这些指标涉及到杂志在相关高校的排名和影响,希望编辑部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将这些指标提升上去。他建议,跟踪大型科研项目,刊登与之相关的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杂志的相关指标,有效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建议《通讯》约请编委参加大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向编辑部推荐优秀稿件。最后,他建议《通讯》网站应该发布一些与学科建设和杂志发展相关学术信息,例如最新的一些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河北师范大学的邓明立编委建议《通讯》要保持自身特色,强化自身优势。他建议在保证办刊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和加强刊物的宣传工作,有效扩大发行量,注重发行规模和效益。他也建议设立书评栏目,向著名学者进行约稿,跟踪一些大型科研项目,以提升办刊质量,扩大影响力。他建议,在每年的编委会会议上,由编辑部和编委推荐,由编委会评选《通讯》年度优秀论文。

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化凯编委认为在迎合时代的同时,《通讯》应该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通讯》杂志的栏目设置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内的其他专业杂志是有区别的,如何进行定位,是编辑部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通讯》的科技史栏目注重哲学性、思想性的文章,应该保持这样的特色,以与《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和《科学文化评论》等刊物有所区别。建议编辑部改进《通讯》的稿约,每个栏目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投稿介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明确稿件的选择原则和处理流程,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作者投稿。此外,他建议《通讯》应该更多关注一些有关国家大政方针方面的热点问题,例如最近两年讨论的钱学森之问和中国当代科学家谱系研究等。《通讯》的科学史栏目始终注重推动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建议组织相关学者在中国科技史学会下成立一个科学社会史的专业会员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郭世荣编委,建议网上投稿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审稿流程,加快审稿进度。要加强对英文的重视,提升英文概要和摘要的质量。在人物评传中,希望能够增加一些关于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文章。

浙江工商大学的徐炎章编委认为《通讯》杂志有着历史的使命。他建议,各位编委要在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方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各种学术会议上宣传杂志,要调动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源,群策群力,为《通讯》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柏春编委表示,作为专业研究所,科学史所将进一步加强与《通讯》的合作,共同组织一些好的专题研讨,组织一批优秀稿件。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网上投稿系统的建设,参考和借鉴国外期刊的匿名评审系统和机制,为外审专家、作者和编辑等开发适合各自角色的用户系统。最后,他表态将大力支持《通讯》的发展。

胡新和主编在总结时指出,《通讯》实行编辑负责制,编辑部人力有限,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因此,发挥编委会集体和编委的作用,对《通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编委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胡新和主编作了一些解释和说明。他表示,《通讯》版面扩大之后,各个栏目的定位也将更加明确。对于刊物来说,稿源质量是第一位的,编辑部成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会议,如果编辑部成员没有到场,请各位编委注意发掘优秀稿件,为杂志约稿和组织优秀稿件,同时,希望各位编委能够推荐优秀博士生把他们的博士研究成果向《通讯》投稿。2011年,《通讯》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编委会能够在这方面发挥更多作用。《通讯》将继续针对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设置专栏。综述文章、书评文章都可以放在非常规栏目“学术评论”中刊发。针对引用率和转载率等指标,编辑部将在坚持刊物定位和传统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高相关指标和排名。编辑部将专门开会考虑评选年度优秀稿件的相关问题。编辑部将借助于网上投稿系统进一步提高稿件处理速度。最后,胡新和主编表示,《通讯》是学界同仁共同的平台,编辑部将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尽我们的力量为大家服务,落实编委会会议的决定,将《通讯》办得越来越好。

(李斌)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