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称《通讯》)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17年10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十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编辑部工作汇报
此次编委会由《通讯》杂志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他首先对与会编委表示欢迎,随后代表编辑部对近两年工作做了汇报。
胡志强的汇报主要围绕投稿和专栏以及编辑流程等主要方面进行。他介绍,自2011年开通网上投稿系统以来,投稿量大幅上升。近两年,杂志很重视专题栏目,通过多种途径组织专题。还尝试发表英文论文,稿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外学者,二是将国内较好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发表。同时,在审稿流程方面做了很大改进,突出表现在审稿、发稿周期缩短,编辑力量得到加强。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在编委们的支持下,通讯在各方面评价有所提高。
胡志强还就杂志改版和新增国际编委两项议题做了阐述。他表示,杂志今后要扩大作者队伍,在不降低稿件质量的情况下,加大文章发表量。此次新增国际编委伯纳德·莱特曼是美国科学史学会当选主席,Isis前主编,他对《通讯》工作比较支持,并积极向国际科学史界推广。
二、编委会意见汇总
与会编委在认真听取了胡志强的汇报后,对近两年杂志所做出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于杂志改版和新增国际编委也表示支持和欢迎,并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
1. 杂志改版 顺应发展需要
谈到改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认为对于杂志来讲,这是很重要的决定,量变会引发质变的。
国科大任定成教授在总结杂志近两年的成绩时,对专题制、英文稿、外审制度提出了赞赏,他谈到经过这两年的发展,通讯的指标上去了,改版后,可以刊发的优秀文章多了,最显著的成效体现在影响因子方面。
徐炎章编委从历史使命各层次谈到变更的重要性,他认为改版后,文章多了要比过去更深入人心。他同时提到,很多研究者会将理论通俗化科普化,做很多宣传,并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希望杂志改版后,所选登的文章能对学科发展、学科理论的应用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 加大选题力度 聚焦热点做好专题
在谈到专题制时,编委们表示,每期设定的专题思路新颖,值得称赞。
国科大李伯聪教授从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需求两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专题制很有必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朱葆伟研究员在组织专题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编辑可以和专家讨论、出题,组织编写,如此,对于热点问题的讨论可以更加充分。刘孝廷建议打破栏目限制,多栏目合作,同时作专题要有热点,要借脑借力,博人眼球,聚焦热点问题和科学前沿。任定成在谈到热点策划时认为要讲究时效性,时间长了,热点就过去了,可以尝试一下简短的笔谈,对于影响大一些的热点则可做深度。
厦门大学曹志平教授认为,学术刊物若要引起较大社会反响,需要专题引导,若是作专题,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二是对学科建设有理论创新;三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一些思考。他建议短文章是很好的尝试。专题还是要抓眼球,很多重大科学实践有现实意义,对此研究能引起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
山西大学赵云波教授建议专题要兼顾学术内容和社会写实度。他通过对创新的意义分析,认为可以设定科学普及专栏,对大家理解不全面,日讲而不知,日用而不知的概念,进行解读,对既是热点又是学点的问题,从学术角度深化研究,理性分析,探索杂志的社会写实度,提高公众理性认知。他同时建议专题的开辟可以区域性、民主性,对区域性事件概括研究。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就如何做专题和怎样做好专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专题一是可以汇聚一些力量,把问题讨论的透彻些;二是可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或是某一节点做到有充分新意,吸引读者。选题要在话题意义上或是学术针对性上吸引力更强一些。他同时也谈到,即使是关注热点,也不能盲目跟风,不能降低杂志档次,要坚持学理性,有品位,做到热点问题冷思考。
3. 扩大优秀稿源 吸引年轻作者
编委们表示,改版后,杂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稿件,需要扩充稿源。任定成教授建议建立稳固的联系,树立圈子联系,这个范围可适当大一些,广一点。也谈到对于文献纪念一类的文章可以是学科带头人,或是在某方面有影响力的学者,而不一定非得选择要名气和名头特别大的。
刘兵在大家提及率比较高的短文章上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短文章可适当更改编辑格式、版式。书评也可在版式上操作,处理成和正式文章一样的格式,考虑到刊物的自身利益,编辑这样做在调动作者积极性的同时,也大大方便组稿。
李伯聪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根据目前的考核问题,杂志要积极应对。
华东师范大学徐竹教授谈到要在现有稿件和接收稿件间掌握动态平衡,他提到,要开发有发表需求的群体,尤其是国外相关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人有发表文章的动力,同时学术水平,尤其是前沿研究方面相比国内要高,若要征求稿源,又保质量,可积极争取这部分作者。
4. 紧跟时代形势 多渠道扩大影响力
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认为杂志目前印数不多,发行量不大,在宣传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他认为要提高杂志在青年学者中的知名度,可从以下两方面操作。一是利用公众号,靠圈子转发,尽可能多的号召学生参与讨论,扩大影响力;二是热点问题可跨界,尤其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要加强关注。
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在谈到公众号的创建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他认为可读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杂志的引用量,每期选一篇可读性强的文章发布,不降低质量,又增加可读性。徐竹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设立公众号要有专人负责更新,每期找可读性强的文章,提炼核心观点。
国防科技大学曾华锋教授在谈到发行量问题时,提倡多方式赠阅,尤其是在一些有学科点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加年轻学者对杂志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从而扩大杂志影响力。
5. 明确杂志定位 坚持学术导向
李伯聪认为,《通讯》在解放思想方面一直是走在前沿的,网络时代下,要考虑在新时期建立杂志的社会形象、社会作用,还有学术研讨作用,刊物要加大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在博士生中的影响,要适应新时代需要。
东北大学陈凡教授谈到,目前杂志发展很好,影响很多人,从创刊开始,风格就比较统一,学院派和学术性较浓,学者对其比较认同。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曲高和寡,他建议今后杂志发展的方向要辐射更广一些,跟社会更贴近,要高屋建瓴发出学界的声音,要站在学界,更要跳出学界,作者关注的问题,更要贴近社会,从大众方面展开对话,跟时代更贴近更紧密,与时俱进的发出声音,面要扩展,不局限于圈内人士,理论内核要参与边缘互动。
曹志平认为杂志学术性强,重理论,偏高冷,发表周期长,改版是重大的改变,能接纳较多的稿件。
另外,对于目前的审稿系统和编辑流程,以及今后改版后随之而来的压力,编委们也做了阐述,并一致表示,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编委的职责,在组稿审稿方面为杂志的改版积极做出努力。
三、会议总结
最后,胡志强对编委们的积极建言以及能主动分担编辑工作表示感谢,他谈到,《通讯》历史悠久,过去在学界影响很大,是学界共同的期刊,要长期办下去。今后仍然需各方支持,特别是编委的支持,今天编委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这表明,编辑部今后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具体操作上还需要各位编委把关,把杂志继续办好,延续以往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