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吴国盛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发表论文
  • 方励之——共和国需要这样的学者
    1955年2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里,青年团北京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正按照排定的程序进行着,在台上讲话的是物理系团总支书记。正当他在工作报告中正面提出青年团的工作应当在培养青年的理想方面做出成绩时,突然在代表席的西侧站起了一位尚带稚气的年轻人,只见他跳上主席台,以手示意要做即兴发言,并以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接下总支书记的话茬发表演讲。他说,我们的团代会,首先应该讨论一下究竟要把我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培养成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只会说人家说过 更多还原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1986
    页码:51-62+80
  •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
    无论时代精神多么强烈的呼唤着哲学的变革,这种变革都只能在对哲学传统和现实的批判中得以实现。因为没有这种批判,自然科学的革命性成果可以被既定体系僵化、教条化后加以包容,折射着丰富复杂的时代精神的其他哲学,也可以游离于现实哲学发展主流之外,仅被技术性地加以介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分析了宇宙无限性命题之后(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年第1期),对另一个经 更多还原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1987
    页码:68-75
  • 宇宙论的历史与哲学
    <正> 哲学家康德曾写道:“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这段极其诚挚的文字真实地道出了人类几千年的心声,星空宇宙的确是人类持久思索的神奇对象,宇宙论问题今天依然是科学和哲学密切关注的主题之一。在我国哲学界,宇宙论尤其受到青睐,经常引起热烈的争论。本文打算在总结西方宇宙论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对有关哲学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1990
    页码:1-8
  • 《自然本体化之误》出版
    自然本体化之误吴国盛在中国当代的哲学文献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探究自然界本身如何是本体论的工作,探究人们如何探究如何把握自然界,是认识论的工作。本体论与认识论课题的划分是一种元哲学的工作,但它同样基于某种哲学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倾向由来已久,在我国哲学界亦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出现“自然本体论”的旗帜,但自然本体论的一切观念都已被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人大胆探索,修改甚至突破原有的哲学体系,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本体化倾向对他们的制约,因而表现出在哲学创新上的不彻底性。自然本体论者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使人成为一个派生的、偶然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鲜明的指出,自然本体论的要害在于消灭“人”,把“人”降低到“物”,把“人”“物”化。应该说,中国哲学界过去十多年的人本化哲学运动正是为了拯救“人”,突出和强化“人”的因素,它的最终目标是与自然本体论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自然本体化倾向没能得到彻底的清除,相反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人本化哲学运动因而极不彻底,作为人本化哲学运动之中坚力量的实践本体论和认识主体论在理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1993
    页码:79
  • 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太原召开
    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太原召开1995年4月30日至5月2日,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西历史名城太原召开,东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 更多还原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1995
    页码:77-79
  • 是“天球”不是“天体”——纪念哥白尼《天球运行论》出版460周年
    哥白尼的巨著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应该译成《天球运行论》而不是《天体运行论》。“天球”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哥白尼正是这一数理天文传统的正宗传人。强调是“天球”不是“天体” ,是为了恢复科学史的实情 更多还原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2003
    页码:98-101+112
  • 首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纪要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2006
    页码:106
  • Equant译名刍议
    作为托勒密体系中的三大数学装置之一,equant point是匀速运动的参考点但不是等距运动的中心,因此应该译成“偏心匀速点”。Equant应该译成“偏心匀速圆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2007
    页码:92-95+112
  •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摘 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作者: 吴国盛      
    卷期: 2016
    页码:1-6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