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斯蒂格勒哲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是“技术创造人”。基于勒儒瓦-古汉的工作,他为此提供了古人类学论证。首先,斯蒂格勒提出“后种系发生”概念,用以刻画人的非生物学遗传过程,其载体是技术。其次,通过回顾人类进化史,他指出直立行走和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的进化。再次,技术的进化与人的进化是耦合关系。工具既反映大脑皮层的分化,也推动着后者。最后,“技术生态位”概念进一步为“后种系发生”提供了支持。总之,人是技术的产儿,这就是技术助产术。
关键词:技术 斯蒂格勒 后种系发生 进化
摘 要:济南麻风疗养院成立于1926年,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所集医疗、科研、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麻风病救治机构,知名传教医生海贝殖、司美礼先后担任院长。该院依托于齐鲁大学医学院,经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医疗体系,在诊治手段及实验中西方各类药品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对中国近现代的麻风防治事业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其培养出的尤家骏等优秀医学家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麻风防治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济南麻风疗养院 齐鲁大学 海贝殖 司美礼 尤家骏
摘 要:情绪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既能提升人的情绪识别能力也能增强机器的智能水平,进而可能带来新的人机交互革命。情绪识别技术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特征,它们必然地引发了相应的问题和风险。该技术的主要风险是:低效易错的情绪识别设备将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恶化人机关系;高效准确的情绪识别设备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并带来社会公平正义等诸多问题;越界使用导致了不可控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相应风险,需要针对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与本质特点进行规范和治理。一个金字塔式综合规治方案是:(1)在顶层提炼情绪识别技术的基本伦理原则。(2)在中层进行分级治理。审视科学证据是否支持情绪识别技术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考察每一类应用普遍化的过程合理性和伦理后果,最终划定风险等级以便精细化治理。(3)在底层提出情绪评估强度概念。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为机器定制不同的情绪评估强度。
关键词:情感计算 情绪算法 情绪评估强度 可疑人工智能 治理策略
自2021年“元宇宙元年”以来,一个30年前提出的概念成为当前各行业热议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科技前景和未来人类社会遐想,这是继互联网、虚拟实在和人工智能之后,又一次激发人类对于生存问题持续追问的新技术,因此,“元宇宙”不只是一项新技术,还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问题的“门洞”。本专题的5篇文章是在2022年1月15日,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思与言小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及《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与哲学”跨学科工作坊基础上邀约的,旨在促进哲学成为“元宇宙”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为新的技术革命提供哲学与伦理学支撑。第一篇是翟振明教授的“元宇宙的哲学预设”,文章从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体验开始介绍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对查尔默斯对其观点的误读给予了澄清,并提出“造世伦理学”及相关的八个伦理问题。第二篇是陈晓平教授的“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及其伦理问题——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文章指出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可以派生出元宇宙的四项基本伦理学原则,进而指出翟振明教授的“造世伦理学”在理论上存在不协调,因而会陷于困境。第三篇是李珍教授的“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文章通过深入探讨元宇宙中意识主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心身关系问题的当代研究。第四篇是崔中良副教授的“元宇宙中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与基础”,文章从时间的沉淀性、空间的扩展性、感知主体的行动具身性和认知的延展性四个方面探讨元宇宙深度沉浸感产生的本质与基础。第五篇是薛少华副教授和王宇轩博士生合写的“从神经罗塞塔到数字巴别塔:元宇宙的终极入口在哪里?”,文章从元宇宙的概念出发,勾勒数字时代的新巴别塔,提出脑机接口技术是进入元宇宙终极入口一个富有前景的候选者。希望通过本专题对于“元宇宙”这一热问题的冷思考,促进学界对当代数字智能社会所面临的技术、哲学和伦理学挑战进行深度关注,也为未来元宇宙社会可能引发的人类生存方式问题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专题策划:王晓阳)
摘 要:亨丽爱塔·勒维特是美国天文学家,她一生致力于探索变星,观测到近2400颗造父变星。在观测变星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即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造父变星的绝对亮度与光变周期成正比,这一发现使得宇宙间测距的数量级提高到百万光年。通过细述这位天文学家坎坷的科学生涯和她在恒星天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出女性在天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天文学 造父变星 勒维特定律
摘 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摘 要: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设计;合乎伦理设计;道德物化
摘 要:人工智能实体能否成为法律主体存在争议。基于理性是法律主体判断标准这一通说,传统法学倾向于否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实,自然人和非自然人法律主体遵循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理性是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拟制是非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据此,更应重视法律主体制度的法律技术价值,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法律主体的合理性,以合理分担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责任。但从现实性出发,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尚待时日。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性;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