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46
本期话题
专题:有关近代中西科技交流的三个案例研究

编者按:

       本期专题收入了三篇涉及近现代中西科技交流方面的文章。田永秀、黄沐言的文章对海外关于中国晚清铁路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反映了欧美学界对中国近代铁路发展不尽相同于中国研究者的观点,虽然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些偏见甚至错误,但也包括了中国早期铁路史的原始资料和不同的视角,所以也可以说对我国近现代铁路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和某些可资借鉴之处。邓亮的文章对清末民初一部翻译为中文、虽冠名为“哲学源流考”,实则是一部天文学史以及物理学、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历史著作的研究,这是一部比较早传入中国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原作者是英国19-20世纪之交的著名物理学家洛奇。王一茹、冯震宇的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火炮弹药方面如何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传入技术,开发新型炮弹的过程。这三篇文章从不同领域提供了中外科技交流的具体案例与史实,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也许可为今日中国如何持续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某些值得借鉴的思路。

                                                                                                                         (专题策划:王大明)


本期目录
  • 从干预主义视角看机制中的构成关系

    摘   要:在机制解释中,因果关系和构成关系占据着核心位置。新机制主义者克雷沃将干预主义扩展性地用于界定构成关系,却导致理论内部产生了不一致性问题。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主要有三种,本文将对这三种方案的解题思路进行重构和分析,在指出其各自缺陷的同时,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构成关系的共时性特征;并在区分两种共时性的基础上对干预概念作出适度修正,进而尝试提供一种能避免不一致性问题的干预主义构成标准。


    关键词:新机制主义 不一致性问题 构成 因果 干预


    作者: 何婕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47-56
  • 结构因果模型中的do算子分析

    摘 要:珀尔的形式化干预算子do(.)在他的结构因果模型中占有核心地位。然而由于许多学者对于do算子表达的干预性质及其符号语义有着不够充分的理解,一系列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要回应这些质疑,我们应该在结构因果模型的理论背景和框架下剖析do算子本身,不仅要澄清其干预内涵和符号语义,也要厘清它在不同层级因果表达的限制所在。深入把握do算子,我们就能抓住结构因果模型的主要脉络及其关键点。


    关键词:干预 结构因果模型 do算子 反事实 随机对照实验


    作者: 胡嘉伟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57-65
  • 西方工匠概念的思想史意蕴

    摘   要:传统意义上仅把工匠概念理解为从事手工劳作的人一言以蔽之,亦可能有所简单化。梳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概念,实则主要蕴含摹仿理念的技艺制作者以及依赖经验的制作知识的实践者——这两种各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工匠概念之分野与融合,经基督中世纪的承继延至文艺复兴时期,若干工匠已逐渐成为掌握实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者,在经验与实用知识之间寻求精确性的融合。


    关键词:工匠 概念意蕴 技艺 制作 实用知识


    作者: 韩玉德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66-76
  • 1980年代的红茶菌热始末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红茶菌从日本传回中国。北京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试图将其开发成一种新型饮料,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令中国出现红茶菌热。随着媒体的报道、专家的答疑、科研院所提供菌种、医学研究者提供针对多种疾病的红茶菌饮效报告,这种发酵饮料逐渐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民众在自养自饮的同时,还积极向亲朋好友赠送菌膜。大约一年之后,随着学部委员方心芳向媒体表示红茶菌可能含有致癌物质曲酸,红茶菌热逐渐熄灭。后人总结经验教训时,将此事与“打鸡血”运动、“卤碱疗法”运动等相提并论,但“红茶菌”热与它们颇有不同之处。红茶菌热有国际背景,由产品开发引发,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红茶菌饮料未能完成开发跟当时中国基础工业水平落后、国民消费能力低下密切相关。


    关键词:红茶菌 海宝 发酵饮料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 方心芳


    作者: 熊卫民   左锟澜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77-87
  • 疫病大流行结束的概念分析及其伦理学含义

    摘   要:自我国正式宣布新冠疫情基本结束后,有关疫病大流行是否真正结束有许多争议。对疫病大流行“结束”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影响我们判定和宣布疫病大流行结束的行动,因此需要对“结束”概念进行分析并说明其规范性意义。通过对大流行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疫情结束的概念应包含生物学层面与社会层面,在判定和宣布疫情结束时既要考虑病原体和疾病是否消灭,也要考虑地域、时间和人群传播等因素,新冠疫情在这种意义上已经转变为局限性疾病。这一概念分析蕴含的伦理学含义在于,当一场疫病大流行转变为可控的局限性疾病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进行决策。


    关键词:疫病大流行 结束 局限性疾病 概念分析 伦理学含义


    作者: 雷瑞鹏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88-95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