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8
本期话题
苏(俄)科技哲学

在科技哲学的整个研究域,苏联和俄罗斯学者都展示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思想进路和研究模式,是科技哲学发展的另一个维度,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比较和选择的参考系,对中国学术发展始终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专题选取的3篇文章从学派、学人到学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选择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莫斯科方法论小组(MMK)对当代俄罗斯哲学界具有整体性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远波欧美;已故俄罗斯科学院斯焦宾(В. С. Стёпин)院士的思想具有原创性,他不仅是苏(俄)哲学界的领袖,而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量子力学哲学是苏(俄)科学哲学研究的强项,他们的研究继承了西方科学哲学的传统,又兼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在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研究方面,一度走在了世界前列。3篇论文都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仔细分析整理,提炼其精华,其中的“真材实料”殊为难得。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3篇文章集中呈现了苏(俄)科技哲学之一斑,对国内学界有管中窥豹的学术信息和思想价值。

本期目录
  • 从“缺场共在”到“虚实共生” ——元宇宙时代身体-技术的关系变迁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关键词:身体-技术  缺场共在  虚实共生  元宇宙

    作者: 李伟   卫子昊      
    卷期:
    页码: 48-55
  • 三价马蛔虫发现的优先权之争

    摘 要: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者李汝祺与胚胎学者朱洗相继独立将所观察到的马蛔虫类群鉴定为三价新亚种,并就三价马蛔虫发现的优先权展开争夺。文章在梳理这一竞争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双方如何籍由各自的专业认知框架来理解自身发现所承载的学科价值,认为双方参与竞争的动力机制是个体通过对首创性发现意义的揭示来实现对自身学术能力的内在认同;后将竞争行为置于“胚胎学与遗传学认知对立”的学术情境下,考察了双方的学术理念受各自学科研究纲领的支配程度,认为对学科纲领兼容性的理解差异决定了竞争关系形成的必然性;文章依据不同维度的评判标准对优先发现权的归属做出了探讨,认为以现实的社会认同标准,发现的优先权彼时归朱洗所有,而以库恩对发现过程的理解,李汝祺是唯一的马蛔虫新亚种发现者。
    关键词:研究纲领  社会认同  知识的地方性


    作者: 梁佳媛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8期
    页码: 56-66
  • 普纽玛、几何学和晶状体:盖伦的视觉理论研究

    摘 要:盖伦推进了视觉理论中的眼睛结构考察。他继承了柏拉图的视觉理论、普纽玛理论、亚里士多德的颜色和改变理论以及数学家的几何分析,这些构成了盖伦视觉理论的核心。由此普纽玛理论与几何解释是否相容也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盖伦的普纽玛理论与几何解释脱节。另一些学者认为盖伦统合了眼睛结构考察、视觉理论和几何解释。本文认为第一类学者由于编史学视角问题忽视了盖伦几何分析和普纽玛理论的内在关联。本文旨在说明盖伦视觉理论和几何解释的融贯以及视觉的形成是由于灵魂能力和物理运动的协同发生。盖伦认为视觉的发生需要普纽玛的参与,空气作为介质被普纽玛化。盖伦引入了几何理论试图解释形状、大小、位置和距离。
    关键词:盖伦视觉  普纽玛  改变  几何  晶状体

    作者: 戴碧云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8期
    页码: 67-74
  • 基于学术谱系的中国函数论学术传统

    摘 要:中国现代数学是从西方现代数学移植而来,其中函数论是在中国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数学分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引发关注。函数论在中国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但没有从学术谱系的角度来研究函数论的中国学术传统。本文采用学术谱系的研究方法,通过绘制中国部分函数论家的学术谱系来探讨函数论的中国学术传统,得出的结论是:函数论的中国学术传统的形成是函数论在中国发展较好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学术谱系  函数论  学术传统  中国函数论家

    作者: 陈克胜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8期
    页码: 75-82
  • 疫苗接种的伦理难题及其应对

    摘 要:疫苗是人类抵御疾病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疫苗接种具有风险与收益相互交融、免疫效果有限性等技术特征,加之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会引发疫苗犹豫、分配公正和可持续性等伦理难题,从而影响到其善目的的有效实现。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重构公众的疫苗认知,确立多样化的公正分配原则,并且不断强化人们对于持续接种疫苗的道德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疫苗接种伦理难题的产生。
    关键词:公共卫生  医学伦理  疫苗  公共善

    作者: 刘月树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8期
    页码: 83-90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