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02
本期话题
2020年02期 “生态文明与生命共同体”专题

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卢风和曹小竹追溯了论述生态文明的早期文献,认为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并认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将被证明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田甲乐介绍了起源于第三世界国家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国家的新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民主化,并认为知识生产民主化有利于产出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责任意识,有利于促使知识生产者从知识走向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衡孝庆认为生态融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生态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总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求我们谋求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和谐,还要求我们谋求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和谐。

本期目录
  • 组织行为“神经画像”:组织中的认知神经研究述介

    摘要: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组织领域学者开始尝试借助神经成像等技术探究组织行为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并结合传统行为研究理论对组织行为作综合性解读。通过对组织行为外显特征、内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的分析,可以为一些常见组织行为的认识提供多侧面的解释依据,并为化解组织行为研究中的概念分歧和观点矛盾提供新的见解。目前组织认知神经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情绪决策功能、组织内隐态度和领导力开发等几个关键问题,同时也面临方法与应用性等质疑与挑战。未来组织认知神经研究可在战略管理、跨文化管理和团队行为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关键词:组织行为;认知神经研究;决策;内隐态度;领导力


    作者: 陈谢平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码: 79-85
  • 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科学性研究

    摘要:提高评奖结果的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的科学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科学奖励体系构建意义重大。面对同一批次成果通过两次彼此独立评奖进行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科学性研究的本应逻辑,缺乏现实性。基于同一批次成果参评不同层级奖励的评奖结果差异,挖掘了一种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科学性研究的替代逻辑,并相应构建了同奖率、有序率两个测评指标。抽样测评表明,科学奖励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率和评奖行为科学性只有50%左右,很不理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评奖标准客观性不足、评奖方式本质性失真、评奖部门不当性定位等。基于综合被引指数进行同行初评和召集权威专家进行奖励终审的两级评奖改进模式,当有助于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科学性提高。


    关键词:科学奖励;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评奖行为;科学性;


    作者: 马文军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码: 86-95
  • 明代贵州虎患及人类社会应对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方志中有关虎的历史记录进行分析,对明代贵州地区虎患的烈度、时空分布、社会应对进行全方位梳理和复原。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随着区域开发活动的不断展开与深入,明代贵州地区的虎患现象在早期较少且烈度低,至中后期爆发频繁且愈益酷烈,以正统、嘉靖、万历年间为主,其中嘉靖年间最为频繁,平均每四年爆发一次。通过运用GIS手段,将虎患记录的频次及其区域分布可视化,发现虎患的多发区域集中在丘陵山地和盆地的东部、中部地区。针对虎患发生的不同时间、地点、烈度及受害人,其社会应对以民间、官方和僧道三个群体为主,应对方式则主要有祈祷、捕杀、感化三种。


    关键词:明代;贵州;虎患;社会应对;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码: 96-102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技术权力与规制

    摘要:技术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技术的力量存在于实践之中,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特征。在技术与资本互动建构的"市民社会"中,技术展现为感性存在的支配与控制力量——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具化为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建构,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之中。其中,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主导着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术发展需要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生命权力三个维度对技术权力进行规制,从而展现新型现代性技术文明。


    关键词:技术权力;社会权力;技术批判


    作者: 邹琨   程柏华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码: 103-109
  • 先秦名辩学中的归纳论辩试析——胡适的先秦名辩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胡适对先秦名辩学的研究表明,中国逻辑学界所说的"中国逻辑"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归纳论辩理论,它包括"辟""侔""援""推"和"擢"。以往的研究把"推"和"擢"混同,即认为西方逻辑的枚举(放大性)归纳法与中国名辩学中的类比归纳法是同一种归纳方法。胡适的研究提示我们,"推"是西方逻辑中的枚举归纳法,而"擢"既不同于西方逻辑中的枚举归纳法,也不同于西方逻辑中的类比方法,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类比归纳法",通常称之为"推类"。其特点是:第一,先秦后期墨家的名辩学主要是一种关涉政治伦理的归纳论辩理论。第二,这种论辩理论是依赖语境的,是一种语用论辩理论;是实质论辩而不是形式论辩。第三,这种论辩理论是基于因果关系而不是属种关系,它不是必然推出的演绎理论,而是一种非演绎的或然性归纳论辩。


    关键词:先秦;胡适;名辩学;归纳论辩

    作者: 曹青春   任晓明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码: 110-11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