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8
本期话题
2019年08期“自然、技艺与新经验科学”专题

自17世纪以来,近代科学建立的自然世界图景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深入理解新科学诞生之初奠立的自然观念,对思考当下日益尖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有着积极意义。随着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推进,新自然观得以形成之思想条件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得到了更充分地揭示。

本栏目三篇论文将围绕近代自然观念诞生所涉及的哲学、神学和技术三个重要维度展开,试图展示近代科学凭借人工控制与技艺实践,逐步重新界定自身经验之特征,并展示其背后多重思想资源之间的冲撞与融合。过分强调思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传统,在受到启示神学背景下微粒炼金术的冲击后,开始发生裂变。在基督教寓意解经的传统下,自然之书被类比于上帝之书,中世纪对自然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这种象征主义的诠释,从而无法形成强调人工干预、直接剖析自然物本身的近代科学态度。近代早期全新的经验概念和实验传统正是上述思想元素激烈碰撞的成果,帕拉塞尔苏斯和波义耳便是这一思想变革的早期代表。


本期目录
  • 非主观的心灵
    摘  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运用科学来探究未知并解释一切,蔚然成风。物理主义被认为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物理主义者们普遍相信科学知识或物理知识是完备的(完备性),但是直觉上,我们觉得心灵是主观的(主观性),而科学手段只适用于研究客观的对象,因而心灵无法获得科学解释。如果科学无法解释心灵,那么科学知识就是不完备的,物理主义因而也就是错误的。对此,两类常见的物理主义回应是:激进主义方案(主观性与完备性的非兼容论)和保守主义方案(主观性与完备性的兼容论)。当然,物理主义者也可以通过放弃完备性来为自身立场辩护,但这是一种过于冒险的做法,因为很可能直接导致物理主义的失败。本文建议一个更为稳妥的做法:在坚持完备性的前提下,澄清有关主观性的一个误解,从而继续为保守主义做辩护。我将论证,一旦澄清了这个误解,那么就不但可以继续推进保守主义方案,而且有望为我们开启一个理解心灵的新视角:心灵既不是主观的(subjective),又不是客观的(objective),也不是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而是非主观的(non-subjective)。
     
    关键词:物理主义  完备性  主观性  客观性  主体间性  非主观性
     
    作者: 王晓阳        
    卷期: 2019年8月第41卷第8期
    页码: 40-56
  • 中国古代青铜器焊接技术的历史演进
    摘 要: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焊接技术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若按照被焊部件的物理形态划分焊接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连接固相与液相青铜的铸焊技术,以及连接固相与固相青铜的钎焊技术。铸焊技术约诞生于夏代晚期对薄壁空腔青铜容器铸型的修补和重塑,并逐渐发展演化出划分部件的拼铸焊接技术以及榫卯对接式铸焊结构;钎焊技术约始见于商代中晚期直接对接式钎焊,属于简单界面的钎焊工艺,而后又产生了多项利用榫卯结构增大钎焊界面的复杂界面钎焊工艺,并最终发展出能够焊接精致、细小界面的精细化钎焊工艺。钎焊技术最终代替铸焊技术成为制造复杂器形青铜器的主要连接工艺。铸焊技术和钎焊技术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青铜器  古代焊接  钎焊  铸焊
     
    作者: 尹海洁        
    卷期: 2019年8月第41卷第8期
    页码: 57-61
  • 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
    摘 要:营养保障对于以持久性为主要特征的抗战极为重要。抗战期间,面对因缺少营养造成的前方士兵非战斗减员及后方国民病、亡等急迫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各自相关领域汇聚到一起,为建立起中国的抗战营养保障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上述科学家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并先后开始了制度化的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工作也开始逐渐相互关联,并最终交织在一起,使得战时中国营养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面向全局的整体事业,并促成了中国营养学共同体的形成。从中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催发了近代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兴起,而应用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则既是抗战这一特殊环境的体现,又形成了该学科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特质。
     
    关键字:抗日战争 营养保障体系 营养学 学科建制化 科技与社会
     
    作者: 王公        
    卷期: 2019年8月第41卷第8期
    页码: 62-70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考察
    摘  要:全面梳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了工程的预研究、选址和建设历程,分析了围绕工程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对我国地质学、钻探技术以及地球深部探测的推动作用。最后,从工程预研、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知识提炼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科学钻探  历史
     
    作者: 罗飞        
    卷期: 2019年8月第41卷第8期
    页码: 71-80
  • 美德伦理视角的科技伦理研究转向
    摘  要:以规范伦理学为基础的科技伦理研究,体现的是对科技活动目的性行动和后果的控制,强调的是所有科学人必须遵守底线道德,实质上走入了法律的范畴。从规范伦理向美德伦理的科技伦理研究转向,主张确立科技伦理的德性伦理基础,彰显科学共同体的人文价值,肯定科学人具有本体论意义上善的道德反应与道德自觉。
     
    关键字:美德  科技伦理  规范伦理
    作者: 赵国栋        
    卷期: 2019年8月第41卷第8期
    页码: 81-8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