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独具特色,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面对传统农业衰落的危机,政界与农学界人士均意识到引进西学、改良本土技术的重要性。民国时期,新式农政机构已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本土专业人才的增加,使农业技术改进得以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践。一方面,这使传统农业技术开始由经验形态的技艺向理论形态的技术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受限于社会历史条件,当时的农业技术改进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局限性。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民国农业技术改进史或可对当今科技兴农、振兴乡村提供历史镜鉴。鉴于此,本期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从作物改良、防洪治河、蚕桑树艺等方面探讨了民国时期农业技术的改进及其社会影响,以飨读者。
第一篇论文“中美合作视角下的中国作物改良计划(1925-1931)”以1925至1931年间金陵大学与康奈尔大学的中美技术合作计划为切入点,揭示了选育并推广优良作物品种对提高农业产量、赈灾济民的贡献,分析了训练专业农技人员对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意义;第二篇论文“近代中国水利工程理念的变革”以民国前期官厅水库的构想、规划为例,在分析传统防洪治河困境与近代西方水利技术传播的基础上,展现了中国水利工程理念的主动革新过程,对中国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历史特殊性进行了思考;第三篇论文“改进还是停滞:民国苏南桑树育培技术实践探讨”以民国时期蚕桑经济增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探讨苏南各县选育推广优良桑树品种、改良桑树育培技术的实践过程,并尝试分析其改进成效和停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