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42
本期目录
  • 技术的不可承受之重
    <正> 面对当代技术异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衰退等负面效应,技术批判之声不绝于耳。然而,严肃的理论分析表明,不少学者都对技术给予了过多的谴责,相对忽视了社会批判,以致用技术批判代替了社会批判,由此使技术负担了不可承受之重。而要深刻认识技术异化的根源,必须对技术的二重性特征和技术异化的二重性根源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 许良        
    卷期: 2004
    页码: 12-13
  • 对文化历史转型的担忧与抗争——解读梁启超的科学观
    科学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梁启超既不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技术乌托邦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日益分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造成人格缺陷,科学文化将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文化历史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反对把科学文化推广到一切领域,并力图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来弥补西方科学文化的遗缺,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更多还原
    作者: 贾晓慧        
    卷期: 2004
    页码: 14-18+110
  •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以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为中心展开的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话,为认识这一现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对话表明,即使在时空跨度巨大的佛教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也存在文化上的统一性与相互诠释的可能性。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显示了佛教独特的信仰价值;它对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更多还原
    作者: 王萌        
    卷期: 2004
    页码: 19-24+110
  • 科学修辞学与“解释学转向”
    科学修辞学与“解释学转向”紧密相联,解释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向为修辞学提供了科学语言、科学解释、科学交往的理论论述域,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元论述、境遇论述和主题论述不仅具有鲜明的解释学特征,而且也是对解释学难题、循环和实践的解答和修正。 更多还原
    作者二:郭贵春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作者: 李小博        
    卷期: 2004
    页码: 25-30+110
  • 全国首届工程哲学会议征文通知
    <正> 全国首届工程哲学会议计划于2004年8月在京召开,会议研讨的主题是:(1)工程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范畴;(2)我国的工程实践与社会发展;(3)工程决策和管理的哲学问题;(4)工程设计和评价的哲学问题;(5)工程伦理学问题;(6)工程活动的人才和社会角色(“总指挥”,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技工等);(7)社会 更多还原
    作者: 编委会编辑        
    卷期: 2004
    页码: 30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