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34
本期目录
  • 经验与理性之间——简评休谟的认识论
    经验推理问题是休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此问题又分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休谟是从对因果问题的质疑入手的 ,从而把因果推理归结为恒常会合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恒常会合“推理”其实只是人们的心理习惯 ,因果推理也是如此。休谟指出 ,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继续存在”像是人们感觉到的 ,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出于思维方便而作出的一种假设。这样 ,休谟认识论的两块基石即经验和理性便被休谟本人摧毁了 ,而他却以心理主义或情感主义的自然主义态度泰然处之 更多还原
    作者: 陈晓平        
    卷期: 2003
    页码: 22-27+110
  • 心身问题解决的新尝试:机器功能主义
    机器功能主义是功能主义的较早形式 ,它为心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对机器功能主义的产生、图灵机和机器表概念做了一个简要说明 ,同时把机器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同一论相比较 ,论述了机器功能主义对心身问题的理解及其积极意义。但是机器功能主义仅把心理状态理解成一种功能状态 ,因而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困境 ,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 更多还原
    作者二:郭琰  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作者: 陈江进        
    卷期: 2003
    页码: 28-33+110
  • Q方法论述评
    Q方法论 (又称操作性的主观性 )是由Stephenson于 1935年提出的一种科学地研究“主观性”的心理学方法 ,在心理学界堪称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革命。其原则是对传统相关分析法的转变 ,即主要强调主观性与个别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本文在简要介绍Q分类技术基本操作步骤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Q方法论的这两个原则特点 ,并进一步将Q方法与等级量表、R方法进行比较。Q方法论在很多实践领域都有广泛用途 ,与心理学主要派别也有密切联系。如果这些理论流派能够充分吸收借鉴Q方法原则 ,则他们自身理论的发展也会从中获得裨益 更多还原
    作者二: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
    作者: 赵德雷        
    卷期: 2003
    页码: 34-39+110-111
  •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与限度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的逻辑关系使形式释义成为必要。形式释义是科学解释中对定律解释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 ,其逻辑过程在宏观上显现为“解释者的前理解———形式系统———经验事实”的模式 ,在微观上则可用P1—TT—EE—P2来描述。形而上学信念是形式释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理由 ,形式释义的这种限度可以在人的历史性中获得理性的理解与解释 更多还原
    作者: 曹志平        
    卷期: 2003
    页码: 40-44+39-111
  • 美国私人基金会及其支持科学事业的考察
    宗旨各异、数目繁多的私人基金会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科学事业是美国社会独有的现象 ,对美国的科学事业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试图考察美国私人基金会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 ,分析阐述其支持科学事业的主要特点 ,进而就相关问题对我国现行科学政策提出一些讨论意见
    作者: 龚旭        
    卷期: 2003
    页码: 45-54+111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