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综述
  • 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
  • 2018-09-24

2018年9月23日上午,《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四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第八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刘大椿主持,共计26位编委参加会议。

一、编辑部工作汇报

会上,主编胡志强首先就杂志改版情况作了汇报。他提到,杂志社从去年开始设想将《通讯》从双月刊变成单月刊,并为此做了一些准备。从今年1月正式改版为单月刊,已经出版了十期,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的编辑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改版的主要考虑是,限于双月刊的篇幅和《通讯》的发稿时间较长。在自然辩证法学科规模增长的时候,为缩短发表时间,《通讯》在编委会的要求下于2018年改版为单月刊。为进一步提升《通讯》在年轻学者或博士生中的吸引力,编辑部将会持续加大宣传力度。

最后,胡志强表示,为提升办刊质量和影响力,希望各位编委发挥影响力,一方面让更多人知道《通讯》改版的情况,提高他们投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本人以及其他学者高水平的论文推荐到《通讯》来发表。

编辑部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通讯》的一些基本数据和2018年的工作情况。随着审稿、发稿以及编校周期缩短,《通讯》出版的时间明显提前。今年除了改版之外,编辑部还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利用新媒体促进学术传播,正在抓紧建设英文网站,加快杂志国际化的进程。

二、特邀嘉宾做主题报告

《爱西斯》前主编莱特曼做题为“我从编辑《爱西斯》中学到的”的报告。莱特曼根据他从2004年至2014年编辑《爱西斯》的经验,向《通讯》提出了几个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解决方案。问题如下:1. 《通讯》杂志的预期目标是什么?2. 编委会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和组织形式?3. 什么样的版式才能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新读者,并且让现有的读者继续保持对杂志的兴趣?莱特曼介绍的《爱西斯》办刊经验给《通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帮助。

海南医学院张勇刚博士根据自己在《通讯》发表的文章,做了过去三十五年《通讯》计量学研究的报告。

三、编委建言献计

与会编委在认真听取了各项报告后,对过去一年来编辑部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特别是对杂志改版、开通公众微信号和建设英文网站等表示支持和欢迎,并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

1. 提前发表 缩短出版周期

诺丁汉大学曹聪教授建议在网上提前出版预印本,把出版时间再向前提,这样对学生很有好处。同时,编辑部可以统计学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文章的数量,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学生踊跃投稿。

2. 找准定位 继续扩大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表示《通讯》有三大功能:引领学科发展、扶持学者成长和引领社会方向,在前两个方面《通讯》一直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通讯》在引领社会方向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目前新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也要善于运用新的传播手段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他还表示办好《通讯》是学术界共同的任务,编委们应该在组织专题和审阅稿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指出在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的大形势下,《通讯》不仅要考虑学术性和思想性,同时也要兼顾引用率、期刊排名等问题,最好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还建议组织专题的目标应该更明确,题目要新颖、集中、有吸引力,可以带来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山西大学高策教授建议,《通讯》要考虑如何提升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抓住社会热点,例如对科学前沿、科学决策、大科学装置等的讨论,吸引在相关领域工作的科学家给杂志投稿。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张柏春研究员同样建议《通讯》充分考虑自身的定位,突出多学科的特色,从而在与专业期刊的竞争中保持有利的地位。要关注热点和前沿的问题,吸引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稿件,组织专题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综述或者述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建议《通讯》可以向知名学者约稿,从而提升杂志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建议《通讯》要多关注学术前沿的问题,组织专题要考虑能引起学术争论和思想碰撞,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入,还可以提高杂志的关注度。

3. 发挥优势 突出杂志吸引力

厦门大学朱菁教授指出,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是日趋专门化,《通讯》可以考虑利用自己多学科的优势,来扩大它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影响。科学技术哲学栏目的文章因为使用英文文献较多,喜欢模仿英文论文写作,导致它们在哲学学科外的影响力下降。可以考虑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上做更多的斟酌和提炼,让它们更为突出具有吸引力,并且容易被检索。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综述性的文章,特邀作者为某些领域或话题撰写综述。

复旦大学刘闯教授表示非常认同朱菁的建议,指出目前科学哲学领域有很多文章是用翻译体写成,完全不是好的中文,读起来非常费劲。他建议如果是跟踪国际热点的专业文章,可以鼓励作者用英文写作。只有坚持文章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并且用好的中文来写文章,杂志的学术性和可读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4.以人为本 加强阅读体验

中央党校王克迪教授建议《通讯》增加文章的插图数量,进一步改良杂志的装帧,给读者更好地阅读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建议编辑部对文章的查重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

三、学界声音

本次编委会会议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列席,他们也对《通讯》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良好祝愿。陕西省委党校梁军教授建议《通讯》发挥自身跨学科的特点,加强与中青年学者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杂志影响力。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建议《通讯》可以选一些优秀论文翻译成英文发表,从而提升杂志的国际影响力。

四、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刘大椿做总结致词,他表示此次会议准备很充分,对杂志近年的发展和外刊的办刊经验都做了介绍。编委的发言 言简意赅,很有意义和启发。大家对当下学界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不仅帮助《通讯》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而且对学界未来的发展也很有意义。《通讯》历史悠久,过去在学界影响很大,是学界共同的期刊,今后仍需各方支持,特别是编委的支持,把杂志继续办好,延续以往的辉煌。此次编委会会议是纪念“科学的春天”的开始,祝愿我们学界和《通讯》能走进第二个春天。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