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综述
  • 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
  • 2019-10-26

2019年10月26日,《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单位的27位编委出席了会议。《通讯》杂志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会议。

胡志强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宣读了关于批准成立《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决定。新一届编委会由朱清时院士担任主任委员,范岱年先生任名誉主编,胡志强教授任副主任委员,编辑委员会由46人组成,任期3年。编委会主任朱清时院士向各位编委颁发了聘书。范岱年在发言中肯定上届编委会和编辑部在过去几年的工作,对人物评传栏目提出了新的希望。他以哲学家邦格(Mario Bunge)的《在科学的启示下搞科学》(Doing Science:In The Light of Philosophy)为参考提出,要坚持用唯物主义指导科学,坚持唯物主义很重要。朱清时指出,作为物理学家,他相信辩证法,相信唯物主义,在学生时代就知道《通讯》,希望第五届编委会承担责任,协助编辑部将杂志办得越来越好。当今复杂性科学风起云涌,整体被视为一种涌现现象。今天中国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环境下,在迅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把一些基础问题搞清楚。

一、编辑部工作汇报

编辑部主任李斌汇报了过去一年来编辑部的工作情况。他汇报了一年来的投稿情况、栏目分布、专题情况、英文稿件、编辑流程改进以及投稿系统和英文网站建设情况。2020年,编辑部将推出新版投稿系统以及英文网站。英文网站参考了国外同类学术期刊的网站进行建设。新的投稿系统和外审系统会尽量做到简洁、美观,方便作者投稿,方便外审专家审稿。

王大明副主编对第五届编委会成员组成进行了说明。一是除胡志强主编外,编辑部的其他人就不再担任编委会委员,腾出位置以增加年轻编委;二是国内新增编委都是学界中青年骨干,能够在文章外审方面能够发挥更多作用;三是增加两位国际编委: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大学哲学院的院长哈伯·兹华特(Hub Zwart),以及《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期刊的主编郭文华。

二、新增编委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为新增编委,在发言中表示,担任编委之后,希望在推荐稿件、审稿方面多担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学术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梁军教授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我愿意是树》向《通讯》致敬。他表示,《通讯》作为学术期刊,有情怀更有气质,能够面向真问题,启迪真思想,在学界树立了风范。从求学到求职,从读者、作者到编委,他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是荣誉是责任更是压力,要更好地为《通讯》尽心尽力。希望围绕《通讯》,将学术界的力量整合起来,通过信息手段,打造有成就感、有话语权,更有张力的学术共同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山东大学王华平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被邀请作为编委。他认为《通讯》非常有影响力,对年轻人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向年轻人展示了什么样的文章是得到学界认可的,是学术共同体的守护者。他表示将就期刊的国际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表示很荣幸成为《通讯》编委。他认为做编委要有责任,推动刊物做得更好,要坚持学术性的原则。同时,他建议加强编委对于专栏的设计和规划性方面。希望通过编委或者编委会的努力,使专栏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谈到国际化,他认为如果想进入SSCI的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外学者在期刊上面发文章,更要有专业的做法来推动。他认为英文文章最好翻译后发表在中文刊物上,比在中文刊物上直接发英文文章要好。

北京大学唐文佩代表新增编委周程教授发言她表示,自然辩证法学会里面,医学哲学是很大的群体,但医学方面的专家比较少一些,建议下一届选举时,可以考虑把医学界的相关专家吸收进来。

三、编委自由发言

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首先发言,他表示自己曾经做过《通讯》的编辑,对它是有感情的。他们这一代早期自然辩证法的人都是读着《通讯》长大的,以在上面发文章为荣。《通讯》弘扬的不仅一种学术品格,同样也是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学术水平的标志。

他表示,《通讯》在80年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思想解放运动的窗口和先驱。目前启蒙远未成功,还要高扬启蒙的旗帜。

第二,要捍卫《通讯》优秀的传统,就是确立学术标杆,确定学术标准,规范学界行为。目前学术失范的问题还很严重,《通讯》任重而道远。

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表示,他参加编委会已经是第三届了,非常感谢这一届继续为大家服务工作。他非常感谢这个杂志,很多年轻人通过在《通讯》发文章,从而得到同行认可。对于偏远地区得学者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至于怎么办好杂志,他同意吴国盛教授讲的,要加强学术规范培训,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启发性。 一方面必须符合国家评估的种种要求,按照国家的评估标准进行检查。另一方面需要培养读者和作者,基本思路还是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引导学术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认为《通讯》是我们国家非常好的一个杂志,他思考的是《通讯》在今天的意义。他认为高端的知识要发出更大的声音,要占领更大的市场,要引导社会。这就是《通讯》存在的价值。《通讯》应该是制造高端知识的地方,有思想性,实现对社会的引领。

现在《通讯》分成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文化等几个栏目,这些栏目的学科价值判断标准并不完全一样。在《通讯》这一本杂志上尽量做到不同学科的栏目要有所交融,有所借鉴,这就要增加高端知识含量,需要编委会每一个人的努力。

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表示,《通讯》在国内外都有巨大影响力,他很荣幸能当选编委。他提到,范老师当时提的 “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通讯》40年一直坚持的非常不错。

他认为《通讯》多年来是一个旗帜或者标杆,既坚持理论,又坚持纯学术的研究,这是办刊最核心的理念。但同时也要跟社会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在理论性和普及性间寻找必要的张力。《通讯》一定要坚持学术性、研究性,同时,也要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解释的工作。同时,作为编委要认真审稿,并有敬畏之心,如此才能对得起作为编委的责任和荣誉。

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表示,在自己心目中《通讯》是一个很厚重的学术刊物。对从事科学史的年轻人,尤其是近现代科学史研究的年轻人,具有引领性。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文章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在文章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发生冲突时,建议优先考虑专业性。第二、明确要求所有文章在引言部分,首先表明文章在解决什么问题。第三、应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以专家的评审意见作为文章录取与拒稿的依据。快速处理稿件,同时退稿意见也应明确,在对学生有引领的作用的同时,也能鼓励年轻人积极投稿。

国科大人文学院孙小淳院长首先表态,人文学院对《通讯》杂志会始终如一给予支持。他也提到,现在研究生数目增多,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但论文标准又不能降低。所以,他建议杂志可以考虑开辟一处给学术新知,发篇幅较短比较精炼的学生论文。

王大明副主编表示,编辑部在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几任院长都很支持,但编辑部也坚持一种原则,对国科大投稿的文章要求会更严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认为孙小淳院长的观点,他表示,目前学生有毕业需要发表文章的压力,文章确实有新观点,应予刊用,但总体上来讲是不成熟的。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思想文化没跟上,这给《通讯》带来了新机遇,并希望在可读性和学术性间,考虑社会现状,并与之保持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表示很高兴当选为编委,他认为《通讯》如果丢了启蒙的立场和宗旨,就失去了灵魂。《通讯》长期宣传一个宗旨,就是跟年轻人站在一块,不论出身。但还要体现出自己的文化性,《通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品牌和文化,应当坚持。《通讯》在国内外有口皆碑,经过几年努力,不断改进,之前提的建议都落实到了实处,编辑部做的很好。

他提议,明年是恩格斯诞生200周年,编辑部可以为此做些事。

大连理工大学洪晓楠教授表示认同各位老师的看法,他表示,《通讯》的确是一个品牌,而且《通讯》杂志以其特有的这种风格,坚持学术性、理论性。而且能够介绍最新的国际前沿。他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文化。《通讯》是连接科学与哲学的桥梁,要展现自己的风格。

南京大学蔡仲教授表示很荣幸当选,他认同启蒙是《通讯》杂志最重要的特征,作为编委要守住学术底线。坚持学术标准。

厦门大学朱菁教授表示学生时代最早接触《通讯》,并受其引领,找到人生方向。

他提到两点:第一点针对科学哲学栏目,该栏目以年轻学者发文居多,刊登文章专业性更强,可读性有所下降。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年轻学者接触到的是英文文献,是国外的一些研究进展。这造成两种情况:一是可读性下降;二是和前沿科技学技术的接触又隔了一层。

他同时提到,做科技哲学的有必要实施 “四个一”的工程,即结识一位科学家或者说是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第二是通晓一个科学技术的领域。第三能够亲自完整地参与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第四是能够立足于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来自己尝试研究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年轻学生学者要在这方面能够加强意识。第二点是国际化问题,在现有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其它的方式和渠道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他最后希望编委群策群力来贡献智慧,开拓渠道。

湖南师范大学毛新志教授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讯》在行事品格,包括理论性方面,现实基本情况很好,一定要坚持启示性。他建议可以就一些新的技术,组织他们谈谈科学技术,尤其前沿发展过程当中会引发哪些问题,视角不同,也便于大家讨论。

第二,他认为专栏从18到19年办得很好。总体而言,文章好,针对性强,现实性强,可读性也很强,这些特色都要继续发挥。

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建议今后还可以搞一些专题讨论,激发新思维,引发新讨论,有争鸣才能引起启蒙,同时做到内涵扎实,外延要丰富,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山西大学赵云波副教授代表高策编委发言他认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在引发人们研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也呼唤更加专业化和体系化的研究队伍出现。而研究队伍建制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学术期刊的介质。《通讯》就是这样一本承担了国家科技哲学、科技史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要杂志,它不仅是我国相关学科成熟的标志,也引领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近几年来,《通讯》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变为单月刊,提早在知网查询等,他认为在当前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通讯》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编委寄语:坚持启蒙,树品牌、立标杆

在座编委在谈到《通讯》时,无一例外都认同早期通讯所起到的启蒙作用,并表示这种启蒙要继续长期坚持,同时要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编委们还表示对杂志充满感情,很多人都是在人生关键时期,遇到《通讯》,杂志对他们的人生目标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总结发言

胡志强就刚才朱校长的个人经历展开,他提到,新思想的出现,尤其是不同常规的新思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19世纪的达尔文,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威尔逊都在此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已然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现象,这也是科技哲学需要去关注的一个现象。依然需要五四运动的启蒙、理性。这个思想传统,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把开民智的任务推进下去,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使命。

胡主编表示,第五届编委会成立以后,第四届编委会的一些编委,就不再担任编委会委员。借此编辑部的全体成员向这些卸任编委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通讯》的支持和贡献。

最后,他再次感谢各位编委对杂志的建议和鞭策。《通讯》的水平最根本上取决于学术共同体的水平,与我们国家学术共同体有着广泛联系。《通讯》不但是要做一个看门人,还要和学术共同体一起共同成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服务作者。以前通过评审来决定文章是否达到了发表的水平。未来我们重要的工作方向是组织同行力量,帮助年轻学者提升写作水平和能力。所以,明年计划从科哲栏目开始,吸收更多编委加入编辑队伍,并准备开辟一个青年学者写作计划,安排相应编委对其论文从内容到表述进行详细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另一个就是需要编委在审稿过程中出更多的力。我们能够为读者服务到什么程度,主要还是依赖于各位外审专家。他希望在各位编委的帮助下,《通讯》能够为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做更多的事情,为中国的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的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和发展,做出共同贡献。

(王惠敏 牟砚堂)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