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 ——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

    摘    要:古老的泛心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不仅在微观物理学得到响应,而且在宏观物理学和宇观物理学引起共鸣。当从概率哲学的角度把波函数所描述的概率波解释为信念波之后,诸多困惑得以消除,从而使微观泛心论得以有力的支持。詹姆斯和罗素的中立一元论对于当代泛心论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系统泛心论的启示,并从康德的先验目的论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种新的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万物皆为系统,这既是系统本体论的纲领,也是当代科学的事实,因此,微观泛心论、宏观泛心论和宇观泛心论均属以随附二元论为内部机制的系统泛心论。

    关键词:泛心论 系统一元论 随附二元论 中立一元论 薛定谔的猫

    作者: 陈晓平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10期
    页码: 1-11
  • 叙事-原则伦理学初探

    摘    要:叙事伦理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力图纠正原则伦理学的缺陷。本文介绍了学者在界定叙事伦理学时的分歧与共识,探讨了叙事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关于“叙事一致性”的争论,提出用“叙事惯性”的概念取代“叙事一致性”,并主张用道德自定义和对话的方法克服叙事惯性。其中对话最理想的实现方式是叙事伦理咨询会,而咨询会的有效组织依赖叙事伦理学和原则伦理学的结合,即叙事-原则伦理学。

    关键词:叙事伦理学 叙事一致性 叙事惯性 叙事伦理咨询会 叙事-原则伦理学


    作者: 毛旭   郭莉萍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10期
    页码: 39-47
  • 农耕技术对州县社会的形塑作用 ——以明清时期汉中府为例

    摘    要:明清时期,汉中府的农业开发与政区调整呈现动态互动关系。在人口方面,经历了明代前中期增长、明末清初锐减、乾嘉时期恢复、道光后递减四个阶段;农业垦殖则呈现由平原向山地扩展的趋势,至乾嘉时期达到顶峰,仅清初出现短暂荒芜。与之相应,政区建制自明中叶开始频繁调整,经过多次析分增置,到乾嘉时期才趋于稳定。研究发现,人口波动直接推动政区调整,而移民引入的农业技术革新则是深层动因。通过土地开垦和技术改良,区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最终促成清末稳定的县域格局。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也为当前秦岭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关键词:明清时期 汉中府 农耕技术 政区调整


    作者: 卜风贤   武文花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10期
    页码: 55-65
  • 科技成果转化机会的社会哲学意蕴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代中国科技管理情境中产生的重要概念,是体现科学与技术新型动态关系的载体,其前端联系着知识自身的演化,末端联系着转化的创新实践,呈现为有效用的知识形态,体现出知识的本性和本质及其限度;转化机会源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属性,表征科学知识具有工具意象,在社会效用观念作用下可能进入实践性操作;科技成果转化机会为科技成果与社会形成双向建构提供契机,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从哲学上对其剖析,以此审视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行动现象。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机会 科技成果转化机会


    作者: 贾林海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10期
    页码: 77-84
专题
更多
专题:当代泛心论与物理主义新进展

编者按:

近年来,泛心论在意识研究中重新崛起,与物理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针对组合难题这一泛心论经典困境,当代哲学家尝试从多个维度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专题围绕组合难题与泛心论—物理主义之争,精选了四篇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一前沿领域的多元进展。第一篇陈晓平的“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提出系统一元论视角下的随附二元论,将传统泛心论的主体加合问题转化为系统层级论题,尝试为破解组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篇王振与杨点的“微观主体的组合不可能吗?”回应了当代泛心论面临的组合难题,指出微观主体的组合并无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尝试为长期以来对泛心论批评的概念混淆作出澄清。第三篇刘皓滢的“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如何从“泛心”回归“真心””批判了当代泛心论中难以理解的“泛心”概念,主张重新回归意识的表征性本质,以更具说明力的框架来界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第四篇王晓阳与林崧驰的“普遍泛心论、普遍物理主义与新组合问题”深入分析了新近出现的普遍泛心论方案,揭示了其仍未脱离“新组合问题”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普遍物理主义”新方案,尝试在积极吸收泛心论理论优势的前提下,提供一条有效规避组合难题的新路径。本专题兼具理论创新与哲学深度,旨在推动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展开深层对话。

                                                                                                                                                                                                    (专题策划:王晓阳)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海曼·巴斯:代数K-理论的奠基人

摘 要:海曼·巴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巴斯在代数K-理论、数论、群论、代数几何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代数K-理论这一数学分支。巴斯担任了美国数学会主席和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巴斯及弟子与中国学者也有密切的学术联系,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关键词:海曼·巴斯 代数K-理论 数学教育 美国数学会


详情 >>
更多
  • 开放科学中的认知非正义及消解路径

    摘   要: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开放科学信息和过程,力图让更多群体在信息上可达,提高科研过程公开透明度和可重复性。这种致力于推进科学平等实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和外部认知价值的努力,遇到诸多困难。然而,针对开放科学运动中认知群体变化问题,展开的哲学讨论并不多见。采用认知非正义概念,本文辨析了开放科学在不同场景下的认知群体变化及所带来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区分了开放科学为何加剧科研原有问题与开放科学带来的新问题。进而以实现多元认知目标为基础,提出在科研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培训、科学政策和基金资助、荣誉分配与认知贡献等方面,培育认知多样性、发挥不同群体的认知多样性优势,进而消解认知非正义。


    关键词:开放科学 认知非正义 认知多样性 认知劳动分工 认知价值


  •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

    摘 要:菲利普·沃伦·安德森被誉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巨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对磁性理论、超导理论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安德森局域化;此外还对安德森-希格斯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机制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1972年,安德森发表了著名文章“多者异也”,其核心思想“涌现”被视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洞见,而这篇文章也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的独立宣言。


    关键词: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凝聚态物理学 对称性破缺 涌现 安德森局域化


  • 华北抗日根据地手榴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突破 ——以晋冀豫、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心

    摘 要:全民族抗战时期,手榴弹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进行山地游击作战的武器,在战争之中大放异彩,而其在一线战斗中的大规模使用,离不开一整套手榴弹生产体系的支撑。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最主要的战场,也是手榴弹生产和运用极为普遍的区域。域内各根据地都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手榴弹生产体系,其中以晋冀豫、晋察冀这两个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着力推进手榴弹生产事业之际,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是颇具考察价值的问题,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军工建设的缩影,亦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人的战斗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关键词:抗日战争 军事工业 手榴弹 晋冀豫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学界动态
更多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
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组织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尽管当日北京大风天气带来诸多不便,会议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共计呈现73篇学术报告,涵盖STS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024年11月23日,《自然辩证法通讯》精选文丛新书发布会及作者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副主编王大明主持,来自各学术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运用“综合论”的研究纲领探寻科学的哲学范式变革历程 ——“大写的科学革命”研讨会暨《科学思想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科学仪器史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届全国科学仪器史学术会议综述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 研究组负责人李安娜博士到访杂志社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2024年10月2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Lise Meitner研究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安娜(Anna Lisa Ahlers)博士到访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此次学术交流座谈会由《通讯》主编胡志强教授主持,《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通讯》编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巍,《通讯》编委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尚智丛、王大洲,副教授苏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顾超,芬兰坦佩雷大学Annina Lattu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静博士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以《通讯》杂志为平台,主编、副主编、重要编辑和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与李安娜博士共同交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传统、学科特点、研究机构分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热点话题等主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为加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于2024年6月7-9日在南京召开。
工程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与实践形态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文集出版
更多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丛书收录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个别其他学者)的传记,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1979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该杂志从创刊伊始就设立了一个科学家人物评传的固定栏目。迄今已逾四十年。其中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科学家、远渡重洋将最初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带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当然大部分都是现代科学家,例如数学领域的希尔伯特、哈代、陈省身、吴文俊等,物理领域的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海森伯、钱三强、束星北、王淦昌等,以及天文学、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若干工程领域的科学家。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广泛性,本丛书对原刊物传记文章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设计上,丛书共分为30册,每册收录88篇人物传记;二是基本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各个分册;三是每分册中的人物大致参考历史顺序或学术地位来编排;四是为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将原刊物文章中的所有参考资料一律转移到每分册的最后,并增加人名对照表。当前,中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急需更多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要历史时刻,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有所裨益,也希望对广大青少年和其他读者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